苍南县大渔镇,浙江东南沿海的一个不知名小镇,悄悄发力间,转变为一个“魅力渔都”。
全民参与促蝶变
今年以来,大渔镇多次召集村干部、村民代表进行意见征询、探讨与汇总,并邀请省市县有关专家进行实地调研把脉。经过集思广益,该镇提出了“生态休闲滨海特色小镇”的定位。
该镇在规划中,形成以“六镇联创”为载体,大渔港区和海滨路为核心,十大特色项目为支撑的综合整治结构。建立大渔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计划”项目库,梳理出18项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清单和20个子项目。
大渔镇多为山地,可利用建设土地少,同时作为新设镇,资金底子薄。因此,镇领导干部联合村两委,走村入户,逐个做思想工作,取得了镇内各界各业群众的大力支持。74位老造船厂股东无偿拿出土地,建成了如今集文体活动、文化宣传为一体的北行文化广场;300多户村民自掏腰包,点亮了海滨路沿线的屋顶灯光;18位在外企业家和村民集资筹款,建成了港区路灯、栏杆等项目。
每个村成立由党员、志愿者组成的卫生劝导团,与路长制结合,实行每月5日、15日、25日至少3天以上的常态劝导。截至目前,劝导团队伍已有145人,累计劝导80多个工作日。
自今年3月开起,实施城区保洁市场化,辅以“门前三包”制度,实现垃圾清运日结日清,每月评比卫生之星,通过发放洗衣粉、食用油等奖励,实现群众被动保洁到主动保洁的转变。
渔镇“顽疾”得化解
大渔镇以创建卫生镇为契机,发动全镇干部群众,开展了持续一个月的环境大整治,清理集镇范围内的垃圾、小广告、“四害”等近百吨,卫生死角200多个,很快改变了脏乱差的面貌。
创建难,管理更难。为了解决卫生管理难题,该镇在通过政府购买保洁服务的基础上推行路长制,村两委干部担任路长,对相应道路所有环境整治工作负责,并树立路长公示牌方便群众举报监督。重拳出击解决紫菜养殖用毛竹、渔具等生产工具乱堆乱放问题,出台“定村定点定人”管理法,统一设立临时堆放点,规定堆放方式,明确专人监督管理。迄今共设立30多个渔具、毛竹集中摆放点。同时,引导渔民利用毛竹、废旧小船等有特色的渔业用具,打造美丽庭院。
大渔镇以完善路网结构、构建快速便捷畅通的公路环境为目标,推进道路建设,改造提升公厕、农贸市场等公共设施。年初将美丽公路创建、海滨路样板街改造工程、通镇公路建设等列入2017年大渔镇20项重点工程。截至目前,海滨路改造工程、通镇公路、教场街、教场后路等7条已完成招投标工作,其中4项工程已开工,预计年底完工;5座公厕工作完成设计招投标工作并开工;农贸市场按照星级标准也投入改造。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大渔镇已完成港区清淤、环境清理、房屋外立面改造、沿线房屋彩灯亮化及护栏、路灯建设。接下来,港区休闲漫步道、港区天网工程、港区夜景灯光秀及山体美景等工程建设也将陆续完成。
“魅力渔都”正转型
为了让“魅力渔都”名副其实,大渔镇多措并举,加大建设力度。
该镇找准定位,推动“渔”文化发展。充分结合实际,在南北出入口标志设计中,融入渔船、海浪元素;在大渔港区立面进行“渔”文化彩绘,点亮渔港灯光秀,沿线分布“渔”LOGO;利用废弃的毛竹、渔具制作篱笆、装饰物等,创建“渔”文化精品村,凸现“生态休闲滨海特色小镇”魅力。
该镇建立机制,规范渔业产业升级。积极探索海域有偿使用改革,率全省之先推行大渔湾海域紫菜养殖二级承包制度,登记发放紫菜养民证,联合苍南农商银行首推养民证低息信用贷款,办理意向贷款金额5000多万元。
该镇以点带面,推动渔业小镇建设。铺开特色渔区主街道,对海滨路进行拓宽和绿化美化,以海滨路沿渔港延伸的地理优势,打造一条休闲商业步行街。改建渔文化广场,挖掘大渔镇海洋渔业历史文化,在广场一隅建立渔文化乡村民宿馆,通过陈列渔船渔具、播放渔故事等方式宣传大渔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