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亚茹
又是一年开学季。一年级新生告别幼儿期、大学生离家远行……望向孩子背影的,永远是家长们牵挂的目光。而当这牵挂的爱泛滥成灾时,一些后果也渐渐显现。
现象
开学季里“故事”多
日前,记者在北京至大连的动车组列车上,几乎是全程“偷听”到了一位父亲与刚上大学孩子的微信语音对话内容。这位父亲就坐在记者旁边,由于一直是语音聊天,声音又比较大,所以,他对孩子说的话几乎一字不漏地传到记者的耳边。
这是一位送孩子去北京上大学后返程的父亲,车从一启动一直快到大连站了,他都在用微信与手机那头的孩子交流着。内容大致如下:你把暖壶放在哪里了?放好后拍张照片发给我;你先去打水再去吃饭然后去洗个澡看看浴室啥样的;晚上睡觉盖那个薄被如果冷就换厚被;现在你去吃饭,然后买点水果再上楼……
同行的还有孩子的母亲,但全程都没怎么说话,只听到她对丈夫说“我心情不好。”估计是孩子离家后的焦虑所致。当记者把这位父亲的话发在朋友圈后,收到的评论大致分为两种:一是“那边的孩子得烦死了”;二是“又一个无能孩子诞生了”。
这是个案。但也让记者想起了同样在今年开学季发生的另一则新闻:开学第一天,宁波市一小学的学生在午饭时,有半数孩子不会剥虾,很多一年级的小学生都是一副表情:明明很想吃,却无从下手。该校校长表示:已经很满意了,前两年会吃的只有个位数。
采访
孩子习惯了家长的照顾
家长需要适应“空巢”模式
每年都有离家上学的孩子,每年都有与此相关的话题。动车上的“见闻”发生后,记者电话采访了一位今年上大学的孩子。她听了记者的讲述后说:这位爸爸是挺“啰嗦”的,不过,我妈也是这样的,报到第一天非要给我铺床,让我给撵走了。但同寝室的其他同学都是父母在给铺床,同学们私下议论,其实并不愿意父母这么大包大揽的,但也都习惯了,就随他们去了。
刘女士刚刚送走去西安上大学的儿子,正处在“分离焦虑症”的折磨中。她对记者说,儿子没让她去送,她很难过,有一种无所事事的空虚感。她说:现在,我们正式进入“空巢家庭”模式了,我得适应一段。
观点
别让爱泛滥成灾
父母之爱是天底下最无私的爱。可如果有一天,这种爱泛滥成灾,其后果却是仅仅一个爱字很难承担起来的。
不会剥虾的小学生、连一个暖壶应该放在哪里都得需要向父母汇报的大学生,不能不让人想起“巨婴”这个词。何为“巨婴”?巨大的婴儿,身体已经成长为成人,心理状态却还处在母婴共生 、习惯依赖、无自主能力中。而在当下,“中国式巨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婴儿的心理成长一般分为三部分,即共生期、分离和个性化期以及俄狄浦斯期。“中国式巨婴”的心理状态大多还处在第一阶段,心理年龄不足一岁。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就是来自于家庭与父母的泛滥的爱。开学季里发生的新闻,真的应该让父母们有所反思了:你大包大揽的爱与付出,会不会培养出一个“巨婴”来?
作家龙应台有句被引用过无数次的名言:所谓父母儿女一场,就是一个渐渐告别的过程。反思“中国式巨婴”的产生,为人父母者应该要有清醒的认识。无论作为孩子,还是家长,独立的精神世界、独立的生存能力都是最为重要、最为宝贵的。孩子需要独立,父母同样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世界,而不是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只有这样,一旦告别发生,孩子方能独立地面对远方,而父母也不至于陷入恐慌、无所事事中去。
爱是一门大学问。经风雨,才能见彩虹。早放手,孩子才能用自己的眼睛尽早看到这个世界的真相。所以,父母们,别再用你们的爱“绑架”孩子的前程了;孩子们,别再习惯于父母为你们安排的一切了。脚下的路,只有自己亲自走过,才知道沟是什么样的,坎又该如何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