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张园
9月4日,随着央行的一纸禁令,ICO(首次公开代币发售)——这个投资圈新贵在一段时间的火热之后,最终迎来了覆灭,原因是其滚雪球般的泡沫,以及其“非法融资”的定性。
与此同时,与ICO紧密相连的代币市场,前景也蒙上一层阴影。对于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而言,此次监管风暴不啻于一记重拳,在禁令发布之后,这些虚拟货币悉数出现大跳水。
A 央行紧急叫停ICO
9月4日下午3时,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将ICO定性为“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监管部门同时表示,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应当立即停止,已完成代币发行融资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做出清退等安排。
ICO也称为区块链众筹的名称。虽然听上去是一个新名词,不过,ICO炒作的本质和其他金融产品相比,并无太大区别。
按照公告,代币发行融资是指融资主体通过代币的违规发售、流通,向投资者筹集比特币、以太币等所谓“虚拟货币”,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
公告同时对代币融资交易平台管理作出了严格规定,任何所谓的代币融资交易平台不得从事法定货币与代币、“虚拟货币”相互之间的兑换业务,不得买卖或作为中央对手方买卖代币或“虚拟货币”,不得为代币或“虚拟货币”提供定价、信息中介等服务。
事实上,此次监管风暴对于ICO的袭击,并非突如其来,早在此前,监管部门已经对ICO陆续实施了不断加码的监管。自8月18日以来监管层对投资者频发风险提示后,各方对于ICO将遭受监管的猜测就没有停止过,讨论焦点在于,ICO是否会被定性为非法金融活动?监管是否采取“一刀切”?而据报道,央行相关人士研究了大量ICO白皮书后得出结论,90%的ICO项目涉嫌非法集资和主观故意诈骗,真正募集资金用作项目投资的ICO其实连1%都不到。
9月2日,对于风险积聚的ICO,监管层最终出手。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99号文,启动对ICO的清理整顿。文件明确,ICO涉嫌非法集资、非法发行证券、非法发售代币募集,以及涉及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扰乱了经济金融秩序。
两天后,监管级别再次升高。相比于99号文,七部门联合出台的公告行文规格更高、监管力度更大,监管要求也更加具体。
随着这纸禁令的发布,多家ICO平台相继暂停服务,包括比特币、以太币等在内的各路虚拟货币,更是出现全线跳水。全球虚拟货币统计网站Coinmarketcap数据显示,在央行禁令发布后的18个小时的时间里,全球虚拟货币总市值蒸发了16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045亿元),跌幅高达10%。
B 暴富路上野蛮生长
一天三十多倍回报,投资一周翻200倍……在投资圈内,这些暴富神话不断被传诵,于是,这个被称作ICO的投资概念一时间炙手可热。
事实上,ICO最早出现于2013年,是依托区块链项目募集资金的一种方式,用区块链把使用权和加密货币合二为一,来开发、维护、交换相关产品或者服务。但这些项目募集的并非人民币、美元等法定货币,而是比特币或以太币。它发行的代币被称为虚拟数字货币,可以在数字货币交易平台上进行交易和流通。
最初,在区块链极客圈内,一些无法获得创业投资的创业者,通过发布项目白皮书,感兴趣的投资者支付如比特币、以太币等数字货币予以支持。投资者获得创业项目中对应的服务,创业者解决了项目启动所需资金问题。这也就成了最初的ICO。据悉,开始时,做ICO项目要准备大半年,对项目发展有清晰的规划,对于可行性进行第三方分析调研,还需花很长时间和投资人做路演,费用使用情况明细也都会公开。
不过,由于ICO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这意味着这些项目无需审批、无需成本,越来越多的创业者随便发个项目白皮书(融资说明书),便可以发行代币融资,这些代币进入交易平台后,可以直接卖给任何人,而一些项目打着几倍、几十倍收益率的旗号,将大量的普通投资者卷入其中。
今年以来,虚拟货币的炒作一波胜过一波,ICO开始井喷,直至今年6月,迎来“爆发点”。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发布的《2017上半年国内ICO发展情况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已完成的ICO项目共计65个,累计融资规模26.16亿元,累计参与人次达10.5万。而国际相关报告则认为,国内可能有超过两百万人参与过ICO。
尽管乱象丛生,在全民狂欢的氛围下,ICO项目依然稀缺,甚至要靠抢。有报道显示,一家ICO创业公司用了3小时就融了价值1.53亿美元的以太币,迄今已募集了13亿多美元。而更多的项目甚至不管其白皮书内容如何,融资金额动辄数千万元。一位投资者告诉记者,其实对于那些融资说明书,很多投资者都看不懂,甚至根本就不看,便会参与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所谓ICO和IPO(首次公开募股)相对应,也是一种“公开发行”,但二者之间其实存在巨大差异。简单而言,IPO是用人民币、美元等法定货币买股权,而ICO是将股份或收益权变成加密货币,公开出售,即相当于参加众筹,获得了虚拟代币,类似没有“决策权”的股权,但可马上转手交易,博取差价。而与IPO存在诸多监管要求不同的是,ICO由于处于监管真空,缺乏规范且门槛低。
而投机性和高杠杆的属性,外加各国对ICO的监管缺位,导致其在疯狂生长的同时,也将风险推向新的高度。
C 代币市场前景堪忧
当ICO神话破灭,与此紧密相连的代币市场,前景也蒙上一层阴影。
就在央行紧急叫停之后,各大代币全线下跌,其中,超级现金Hshare(HSR)跌超50%,量子币(QTUM)跌超30%,OmiseGo(OMG)和VeChain(VEN)跌20%左右。
与此同时,以比特币为首的数字货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自9月2日比特币价格攀升至32350元,达历史最高价后,比特币价格连续4日大跌,火币网数据显示,其最低价曾一度跌至22592.31元,最大跌幅达21%。与此同时,截至9月5日14点,火币网以太坊价格从2122元最低跌至1500元,最大跌幅达29%,火币网莱特币从479.9元最低跌至349元,最大跌幅达27%。
有业内人士认为,短期内政策对比特币等价格影响较大,未来一周预计还会继续下跌。
“代币”中最典型的就是比特币。由于ICO筹措的主要资产是比特币、以太坊等,导致近半年多来,仅ICO给比特币等市场创造的需求,就足以刺激其价格暴涨。2009年,比特币刚刚出现的时候,一美元可以兑换1300枚比特币。到2013年,比特币才真正点燃了一小批早期投机者的热情和好奇心,同年11月19日,比特币创造历史最高价格8000元。2014年初,国内政策收紧,停掉了国内比特币充值的直接入口,比特币从一月的高点1000美元暴跌了超过52%。而到今年年初,1月5日,刚刚度过8周岁生日的比特币突破3年前的历史高位8000元,创下历史纪录,一年内价格涨幅超过260%。之后更是一路飙升,近期更是突破了3万元人民币的大关,尽管近几日连续大跌,相对于年初的价格,目前比特币价格仍然上涨2倍左右,相比于8年前,更是上涨500万倍。
正是在比特币疯长的示范效应,让更多投资者开始炒作这些“代币”,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自己发行虚拟货币,这才让五花八门的“代币”,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而央行叫停的正是这些雨后春笋般的“代币”。
而代币并不是法定意义上的货币,没有国家信誉作为背书,很容易暴涨暴跌甚至出现发行者跑路。对于当下ICO泡沫的破灭,业内普遍的共识是,这样的结果是可以预见的。且破灭之后,虽然会提高融资门槛,降低融资金额,但只有把鱼目混珠的众多劣质项目清除出去,真正有前景的项目才更容易脱颖而出。记者了解到,目前,大部分平台已陆续开始ICO交易项目的退币清算工作,部分项目方也通过平台发布退币流程。而也有币圈玩家认为,在监管之下,虚拟货币交易或将迎来新一轮熊市,眼下唯一能做的就是抓紧时间清仓。
本报记者 张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