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川农学子深入大山:了解贫困户对扶贫贷款的疑问

发稿时间:2017-09-06 16:25:00 来源: 长江网 中国青年网

   层层叠叠的山路,零零散散的碎石,匆匆忙忙的身影,踉踉跄跄的脚步,迎着晨曦,伴着夕阳,农忙时节,宜宾市兴文县的小路上,他们的背影与扶贫同行。

   为响应国家两个一百年计划,扶贫小额信贷应精准扶贫之运而生。2017年是我国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为探知政策推行一年对于扶贫脱贫的成效,四川农业大学“农情”团队成员走入大山,从贫困农户身边得到最新鲜的反馈。

   贫困村民含泪讲述,贷款修房解决短期问题。

   “您贷款的资金主要用途是什么呢?”小队成员得到的回答往往与修建房屋有关。“房子不修,心里住的不安心,裂缝已经蔓延了半边墙。”年近七旬的廖奶奶指着斑驳墙面上日益加深的缺口含着泪对小队成员讲述。

   修建房屋解决了他们最迫切的问题,带来了解决短期重要问题的幸福。但大部分农户对于扶贫小额信贷了解较为有限,每当提及与贷款对于脱贫的贡献的相关问题时,他们的目光总是略显茫然。对于更远的未来未曾有过更多的思考。

(图为与贫困村民的交谈 郑成梅 摄)

   从贫困村民到调查队员,什么是脱贫?引思考

   “什么是脱贫?”“怎样脱贫?”在农户心中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炽热的阳光下,田垄间中年男人的回答是儿女教育问题的完美解决,屋檐下耄耋老人的答案则是安全稳固新房的落成。共乐镇新阳村村民彭家兵的墙上挂着自己的三年目标,16年对应的方格里写着简简单单的两个字——脱贫。年近四十的彭家兵重病加身,不能进行持续的体力劳动,父母皆已离世,又无妻无子,每月仅靠190元的低保及轻扫乡村公路的500元维持生计。扶贫小额信贷能做的唯有帮助命途多舛的他修葺自家岌岌可危的土坯房,对于开源创收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他略带病色的脸上充斥着对于新房满足的笑容,连连点头的对小队成员讲述他已脱贫的事实。或许他的心里,有一间自己的坚固屋檐已是莫大的幸事。

   然而未来生活的问题真的解决了吗?离开扶贫贷款这只拐杖的他如何改变自己生活的困境?无独有偶,许多村民对于脱贫的理解仍停留在拥有一座坚固的房屋,对于未来如何还款及创造新的收入来源缺乏考虑。这令小队成员对于“脱贫”也不禁打起了问号。

(图为在建新房 包翰韬 摄)

   村支书谈脱贫困扰:缺少长期特色产业支持

   “县上要求的脱贫收入是每年人均3200元,我们为自己存定的标准是每年人均3500元。目前已经有很大进展,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普及,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但是开源问题依旧存在,如何授人以渔帮助贫困村民实现真正脱离贫困依旧困扰着整个村委会。主要问题在于缺少可以长期发展的特色产业,大部分村民发展的产业都是养殖业,但养殖业随市场波动较大,盈亏不定。”村支书带着感慨向队员讲述。

   伴着夜幕的降临,小队成员结束了第一天的调研,但对于小额信贷的反馈与关于脱贫攻坚的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将与小队成员一路,走在兴文县曲折的山路上。

   (刘玥秀/文)

责任编辑:海竹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