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就是具有稳定性的社会意识。自信往往表现为自己对自己(或者对同类)的肯定,是自我得到确证之后的主观状态;但在本质和根源上,自信并不是孤立的自我意识,它一定是建立在生活的、实践的客观存在之上的较稳定的主观结构,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结果对人的主观世界的作用力在人一方所获得的确定性。正因为人们的实践结果对人的改造活动的确证,人才获得了稳定的主观世界,人的主体性才被证明是合理的,值得肯定的,人的自信心才得以确立起来。
从上述意义出发,文化自信乃是人类进行物质及精神改造活动中所获得的自我的价值,是物质的、精神的成果对文化创造者的主体性的证明,是主体关于其对社会存在的感觉、知觉或意识所形成的较稳定的主观结构。显然,从内容上看,这些感觉、知觉或意识来自三个维度,即历史维度、现实维度和理想维度,正是这三个维度在个体主观世界中的相互作用及其融合,形成了个体文化自信的基础。
从历史维度看,历史存在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流,它强化自信,但不决定自信。 历史是历史主体的实践,是过去的存在与历史主体相互作用之后的活动记录,因而是已经离开现实的存在。历史存在表现为历史的史实,这些史实又往往以历史的观念表现出来,因而具有较复杂的结构。就历史史实看,它是纯粹的不带任何色彩的过去,它存在于过去也灭失于过去,在时空意义上,这部分历史并不与后人发生直接关系。真正影响后人的是历史的观念以及历史史实所显现出来的原则和规律。正是这些被历史学家以及哲学家们所揭示出来的历史的逻辑,丰富了个体的主观世界,强化了个体的意志,让个体坚定了对现实的信念。
从文化的继承性和人类历史教育的范式看,历史文化往往是被植入人的主观世界中,并形成人的历史观的组成部分。随着人的现实活动的展开,这部分主观世界则被进一步考问和检验。正因为如此,历史维度下的存在对人的影响总是依附于现实存在。换言之,从历史文化中所产生的主观意识当与从现实中所产生的主观意识在人的大脑中进行较量时,总是让位于现实。
从现实维度看,现实存在是文化自信的感性基础和物质支撑,它确立自信,并最终决定自信。 现实世界的本质是其物质实在性,它首先表现为人的感性存在,是人的生命存续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正因为这个客观的物质世界与人的生存与发展最直接、最根本、最密切,它们才成为人的现实,是人的直接的社会存在,并表现为人最先应该处理的主客关系。从文化自信看,现实存在通过人的感性生活掌控了人的精神世界,人正是在对感性世界的把握中逐渐地形成了成熟的稳定的自我,这便是自信的原始本质。
从广义的文化自信的视角看,支撑文化自信的现实存在一般表现为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两个方面,若以上述形成自信的逻辑看,物质存在对文化自信的作用力更优于精神存在。故而,文化自信的根本就在于:人所把握的物质存在是否表达了人类文化的类的意义。亦即,某一族类在物质文化的掌控上是否居于先进生产力的前端。如果是,这一族类即处于文化自信的自觉阶段。
现实维度与历史维度是一对矛盾关系。当历史存在与现实存在相一致时,历史存在对文化自信起着正向作用和推进作用,否则,就会不起作用或者起反作用。
从理想维度看,人们关于未来的理想是文化自信的旗帜和标杆,它重塑自信,并导引自信。 理想从表象看是人们对未来的憧憬,是主观确定性的延展形式,但从本质看,理想则是建立在对宇宙永恒性的假设之上的关于未来自我的建构,是人关于未来时空与未来自我相统一的确定答案。正因为人们相信未来,人们才会建构理想;而人越是拥有未来,就越是对现实充满自信。就此而言,理想维度是立足于现实关系和历史经验而对未来的虚拟,是关于自我的未来形态在主观世界中的理念形式。从这个意义上看,理想维度在宇宙观层面为人的未来提供了一个确定的位置,它因而把文化自信推进到更加广阔的时空际遇,拓展了文化自信的时效性,也增强了文化自信的确定性。
未来既是虚拟的,又是现实的。未来对于现实的意义就在于,人作为一个生命体,他本身就是趋向未来的感性力量,在未来找到某种确定性,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特质所在。因此,人关于未来的理想,既是对现实的反映,又是对现实的超越,或者说,人关于未来的理想是更高的现实,虽然他对现实不满足,但因为有了理想的支撑,现实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合理的一面,这一点,也让个体增加了更多自信。
综上所述,建构文化自信必须对其三个维度做出合理的取舍。首先,现实维度是文化自信的根本和支撑,只有积极掌握人类先进的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并将其运用于现实,才能形成建构文化自信的强大力量;其次,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或者说传统文化在历史中所给予人们的自信,必须将其转化为历史的普遍性,如果不能让历史的成果超越其历史的局限,就不能为现实所接纳和吸收;最后,理想只有建立在对现实合理性的延展之上,才能对文化自信发挥提升作用。
(作者:唐震,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