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众手托起富民产业

发稿时间:2017-09-06 05:08:04 来源: 甘肃日报 中国青年网

宁县焦村镇街上村村民在果园劳动。本报通讯员巩大洲

  本报通讯员 巩大洲

  一阵雷雨过后,宁县焦村镇街上村农民陆爱霞与往常一样来到离家不远的果园。她常年在这里务工,每年有2万多元收入。自从2014年海升集团在这里建设苹果示范园后,当地村民将土地流转给海升集团,同时还可以在示范园里务工。

  新模式带来新变化

  对于当地的大多数人来说,最初对海升的印象只是一个企业名字。如今,在越来越多的宁县果农眼里,它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生产模式。

  8月13日,笔者在宁县焦村镇海升苹果示范园看到,这里所有苹果都没有套袋。海升集团技术人员告诉记者,通过科学施肥、喷药管理,不用套袋也可以实现果面鲜亮及农药无残留。

  庆阳市果业局负责人介绍,通过总结三年来全市苹果产业发展,可以看出,与传统果园管理模式相比,以矮化密植为核心技术的海升模式最大特点是“三高五化”。三高主要表现为:高科技,苗木由有性繁殖向自根砧无性繁殖转变;建设标准定位高,产品走的是高端市场;高效益,当年建园,两年结果,三年丰产,比传统果园早挂果3到5年,省水60%,省肥70%,节省土地80%。“五化”主要是苗木良种化、栽培矮密化、管理机械化、水肥一体化和产品标准化等技术规范。

  助推产业扶贫进程

  宁县是庆阳市较早引进海升模式的县区,县果业局负责人告诉笔者,海升模式不仅有效地解决了苹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而且正在有力助推当地产业扶贫进程。目前,宁县果园面积达45万亩,农民人均苹果纯收入达1630元。海升模式的推广,对降低苹果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

  海升公司在宁县、镇原县等地通过流转土地建设了苹果生产基地。以宁县为例,全县发展苹果产业流转贫困户土地1.6万亩,每年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可收入800万元。另外,有近万名贫困人口每年平均在海升集团务工100天以上。

  合作建园是海升模式的另一个特点,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可以让当地群众通过分红获得更多收益。宁县早胜塬万亩海升矮化自根砧苹果基地就是通过股份合作制经营形式建立的,其中群众入股40%。缺乏自主发展能力的贫困户,通过流转精准扶贫贷款给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大户等,以资金入股的方式,三年一次性获得7%的分红收入,户均分红收入超过1万元。缺乏劳动力或者不愿意经营土地的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海升苹果”发展,每年可按照入股比例获得稳定的土地分红,亩均收入650元。2016年,宁县良平镇老庄村村民李根红向海升集团流转承包地12.5亩。2017年3月份开始,李根红在海升果园务工,月收入2000元。李根红的妻子牛会梅在果园从事除草、拉枝等工作,月收入1500元。2017年4月,李根红又入股宁县聚农苹果产业资金专业合作社1万元,还会有分红收入。

  抱团发展利益共享

  入股的贫困家庭、务工的贫困人员成为合伙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是海升模式的又一个显著特点,而这种“同仁法则”的管理模式也成为产业扶贫的一把钥匙。

  笔者在海升模式普及率较高的宁县采访时了解到,通过示范带动,各种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使这种新型生产模式由“一枝独秀”变成“遍地开花”。

  按照“企业+农户”模式,宁县流转群众土地和贫困群众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建办标准化示范园,就近吸纳群众入园务工,使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北国春农业、柰源农业、太阳圣火、茁林公司等15家企业在焦村、和盛、早胜等乡镇建办海升模式果园2.8万亩,示范带动贫困群众1560户。按照“合作社+农户”模式,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贫困群众通过土地、资金、技术、劳力合作入股,统栽、统管、统销,发展海升模式苹果园7400亩,870户群众成了这种合作社的主要成员。由家庭农场带头,贫困群众结对帮带,按照海升模式管理,建成30亩以上海升果园的产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已有141个,果园面积6100亩,310户贫困群众从中受益。

  石虎祥是宁县新庄镇东北门村党支部书记,2015年他带领村里的贫困群众筹资建成20亩果园。以海升模式为依托,由村党支部牵头,合作社经营,集体建办,通过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益。对这种模式,宁县为每个村提供30万元到100万元的专项贷款支持。目前,宁县以这种形式新建集体果园4300亩。

责任编辑:千帆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