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做"加减法" 让成都更生态更宜居

发稿时间:2017-09-04 05:15:41 来源: 成都晚报 中国青年网

  记者日前从有关部门了解到,中央环保督察组下沉督察成都期间,市民反映强烈的环保突出问题,从区域分布来看,大多集中在中心城区;从反映的类型来看,主要是噪音、垃圾和油烟污染等环境保护领域的一些薄弱环节。经过认真分析研判,成都市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心城区随着城市人口规模骤增,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所致。对此,成都不断探索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通过优产业、优功能、优空间、优形态,持续改善中心城区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推动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协调发展。

  为此,成都中心城区在“优功能”方面,正按照“三减三增”理念促进城市有机更新,构建以新兴业态为载体、天府文化为特质、文商旅相融合的城市核心功能区。

  “三减三增”

  优化成都中心城区

  减居住人口

  减开发强度

  减非核心功能

  增文化功能

  增旅游业态

  增开敞空间

  转换功能 以天府文化为特质 优化中心城区

  站在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新阶段,成都提出了“中优”的发展思路,这契合了每个生活和工作在成都的人对这座城市的期许,一个文明、宜居、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大的城市,才是理想成都。

  为了优化城市功能,减轻资源环境压力,成都推进中心城区减居住人口、减开发强度、减非核心功能,通过划定中心城区人口上限,分区域确定降低人口密度的量化指标,推动居住人口有序疏解;分区域、分用地类型降低容积率指标;把高集聚度的非文化类公共服务设施和低产出的产业形态向外疏解和转移。同时,着力推进增文化功能、增旅游业态、增开敞空间,补齐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加强文化景观塑造和文化特色培育;通过规划、拆迁、改造多措并举,增加开放空间,提升城市宜居性和舒适度;科学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增强旅游的吸引力、 竞争力和带动力。

  在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新前看来,成都中心城区寸土寸金,政府为优化城市功能下了很大的决心。他表示,随着“中优”区域从以居住、商业和行政为主要功能的传统中心城区,逐步转化为以天府文化为特质、以新兴业态为载体、文商旅融合的城市核心功能区,城市功能品质将不断提升,市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也会不断提高。

  疏解人口 逐步调迁传统产业 开展生态修复

  “人口规模持续扩大,是特大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时至今日,成都已有1600万人口。”王新前认为,从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口密度等来看,成都中心城区都相对偏高,在中心城区发展空间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就需要对用地比例和建筑开发强度进行控制和降低,“搬迁拆除后尽量不建高楼大厦,在降低住宅用地和商业用地开发度的同时,开展生态修复。”

  “建筑开发强度降下来,用地比例降低,人口就进一步疏解了。”王新前表示,城市发展模式应从传统的增量规划到存量更新的转型。他认为,中优”区域应逐步调迁一般性制造业、批发市场等传统产业,把高集聚度的非文化类公共服务设施和低产出的产业形态向外疏解和转移。

  今年以来,按照“综合枢纽、超级广场,城市客厅、商务中心,都市之窗、中轴门户”的功能形象定位,金牛区正在加快推进火车北站、铁路局和木综厂等三大片区二次开发,加快形成市级商务核心区。承载了几代人记忆的成都老城北片区,将在数轮“手术”后,崛起一个高大上的人北中央商务区。这是成都全力推动传统产业关闭调迁、提升改造和转型发展,积极引导市场业态转型升级,加快新兴产业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

  优化空间 构建小游园微绿地 市民享受绿色

  上周末,位于高新区大源片区天府二街与三街之间的吉泰二路上人来人往,街道空间没有一点阻碍。在天府四街至天府五街之间,一条500多米长的蓝色自行车道十分引人注目。高新区桂溪街道城管科工作人员张智峰说,如果从高空俯视,这片区域方圆300多亩的范围内,可以清晰看到一栋栋独立的楼房,而路网边缘没有一堵围墙,街区切割得更小、路网密度更大,更方便低碳生活、绿色出行。

  今年以来,按照“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理念,成都通过构建小游园、微绿地等为市民提供更多绿化开敞空间,同时结合这些空间传承巴蜀文化。到今年年底,成都市中心城区小游园、微绿地将先行建设完成50个项目,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就在最近,青羊区首个小游园、微绿地“红墙记忆园”初步建成,附近许多居民感叹,“政府拿这么好的一块地来建这么漂亮的小游园,让我们享受生活,真的是舍黄金、出健康。”而在位于府城大道和益州大道十字路口附近的2000余平方米的“紫薇园”,因种植的主题花卉为紫薇而得名,其采用“海绵城市”理念,步行道全部采用透水材料铺装,雨水通过铺装透水垫层内的万孔管收集排入绿地生态植草沟,对雨水进行收集、自然净化及下渗。

  专家说

  依托锦里等旅游资源

  增强旅游吸引力和带动力

  “这一切的出发点是,城市最核心的是人。”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陈懿说,从成都探索基层综合文化服务新模式,进一步将文化功能“下沉”可以看出来。按照《成都市中心城区社区综合体规划》《成都市中心城区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规划》的要求,明确提出成都将规划建设200处社区综合体、300余个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公共服务的不断升级,意味着更多便捷与实惠。

  陈懿表示,在提升城市宜居性和舒适度的同时,成都通过科学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可以依托宽窄巷子、锦里、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杜甫草堂、武侯祠等旅游资源,增强旅游的吸引力、竞争力和带动力,推动这座城市以更加开放、更加蓬勃的姿态走向世界。

  成都晚报记者 涂文全 摄影 李慧颖

责任编辑:千帆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