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19时,南锣鼓巷的热闹依然没有褪去。一栋两层古色古香小楼的门口,“24小时为您服务”的灯箱在暮色中显得格外醒目。这是本市首个正式启用的7×24小时社区警务室,社区民警王依军在屋内整理着当天的值班笔记。
这家7×24小时社区警务室,已运行一个月时间了。
警情1:追讨工钱
19时10分,桌上的电台响了,“巷子北口一家饭店员工报警,到现场处理一下。”
“我这就过去。”王依军回复,三分钟后,她走到现场,找到报警人小张。小张说,自己半个月前看到这家饭店的招工启事,老板老季让他来做厨师,包吃包住每天按一百元结算。
“我干了十几天,他说我厨艺不行,不适合这份工作,想辞退我。”小张满肚子委屈,情绪激动,“早干嘛去了,现在嫌我这嫌我那!干活不给我钱,我也不让你们好好开店。”
“这就是您的不是了,正式招工怎么能不签合同,人家一个小伙儿独自来北漂不容易。”王依军给老板做工作,随后又转向小伙,“你也不能威胁老板啊,是不是平时工作态度不认真,年轻人辛苦点、多付出绝对没坏处”。一番劝解,双方各退一步,老板称会在最短时间内发工资,小张也愿意和气生财。仅用十几分钟,这起纠纷画上圆满句号。
“南锣主街店铺云集,店主与店员间类似的劳资纠纷不少。”王依军说,“看似是一个小纠纷,但如果不及时化解可能就会引起大矛盾,甚至是治安问题。”
警情2:寻找孩子
20时,回到警务室,没来得及吃口饭,电台传来派出所的指令,“有一名女游客的孩子走丢,男孩儿身穿白色T恤、蓝色短裤,身高约一米三。”
“应该没走远,肯定丢不了。”王依军赶紧用电台呼叫联系南锣主街各个胡同出入口的保安,把孩子特征告知,让他们注意,看见了就赶紧拦下来。不到20分钟,南锣北口的保安发现了线索,王依军赶去将孩子接回警务室。家长看到孩子回来了,兴奋不已。
21时,南锣主街,仍然人流如织、摩肩接踵。王依军带记者来到警务室二层,只见北侧的墙壁是一排电子屏幕,既有街区实时监控画面,也有实时数据和图表分析图。
“一条不到800米的主街区有100余家店,早上10点后参观客流变大,平时人流量可达五六万,丢孩子忘东西的‘小警情’常有。”王依军说,南锣“量身打造”大人流实时监控系统,一旦每平方米人数超标就会自动报警,并启动应急疏散人群方案。
此时数据显示:今日进入人数55917,今日离开人数50250,街区实时存在人数5667。边上,有一名辅警也正对着屏幕,对每个胡同进行视频巡查。“巡查每小时一次,以便及时发现胡同里的安全隐患。”王依军说。
警情3:姐妹争房
除了南锣鼓巷主街,社区警务室还管着南锣社区和菊儿社区居民的“大事小情”。
“我是交道口派出所唯一的女片儿警,群众工作更方便开展,”王依军介绍,辖区内胡同大多是平房杂院,老房子的归属、翻建改造问题,常引起居民摩擦。因此,处理邻里、家庭房屋纠纷成为王依军最主要的工作。
这不,就从所里转来一起姐妹俩争房子引起的报警。起纠纷的两名大妈被带到警务站时,王依军一眼就认出来了,“这不是咱社区里的居民吗?我了解他们家情况。”
两名大妈今年都60多岁,是亲姐妹,却因父亲留下的房屋归谁、是否出租吵得不可开交。这不,听说姐姐将房子租了出去,妹妹跑去房客门口堵门,吵闹中妹妹甚至动手打了姐姐。“堵门这个行为可不对,咱有什么问题不能好好说?”姐妹俩各执一词,王依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小时后,妹妹愿意为打人的事向姐姐道歉,但对于房子问题,就是“没个商量”。
“你们可以找东城区法律援助中心,对房屋使用进行确认,再找街道民事调解组织,对租金分配等细节问题进行处理。”王依军为姐妹俩找解决办法,最终经过3个小时的劝说,两姐妹达成一致,针对房屋使用纠纷,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以前社区就我一个人,一人管一大片儿,现在是8名民警,每人管的片儿更小,就近出警,管理也更精细了。”王依军喝了口水,“这样更方便解决邻里的小碎事。”
23时,王依军手里的电台还不时响起,南锣鼓巷家长里短的琐事还在继续……“片儿警”王依军和同事们每天就这样,脚踏实地处理好每一个“小警情”,保护着社区的“小平安”,换来全市的“大平安”。
新闻背景
做好“小平安” 确保“大平安”
7月底,本市在706个社区警务室推行“7×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一天24小时,每一个时间段,都有民警全天候为民服务。社区民警依托警务室,组织辖区各种力量开展社区防控;及时处理群众求助,调解纠纷,化解矛盾;解答群众的政策咨询,了解社情民意;就近处理发生在社区内的“小警情”,从而通过一个个网格和社区的“小平安”,确保全市的“大平安”。
该机制实行以来,已累计接待群众11583人次,就近处警4183件,解决纠纷1897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