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辽阳博物馆最大石碑讲述一段往事 东阿氏家族助努尔哈赤打天下

发稿时间:2017-08-31 09:19:46 来源: 辽宁日报 中国青年网

油画作品《雅克萨之战》。(资料图)

东阿氏家族墓碑拓片。

立于辽阳博物馆内的东阿氏家族墓碑。

  核心提示

  东阿氏是女真族的一个部落,为后金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辽阳博物馆珍藏着数块东阿氏家族石碑,包括端庄固伦公主、后金开国大臣何和礼等人的诰封碑,以及何和礼曾孙、康熙朝名将彭春的墓碑。这些碑志对研究清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也澄清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最大石碑4米高,记录东阿氏家族的丰功伟绩

  在辽阳博物馆的碑廊中部,陈列着4块高大的石碑,其中最高的一块超过4米,大量游客慕名而来。

  “它们是辽阳市目前发现的最高大的石碑,也是馆里的‘明星’石碑。”7月27日,辽阳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张君弘陪同记者参观碑廊时介绍说,当初为了将这几块高大的石碑保护好,馆里特意先把石碑立起来,后盖的廊顶。

  这几块高大的石碑都为汉白玉材质,碑身雕有精细的蟠龙纹饰,碑额上方刻有“敕建”“诰封”等字样,昭示着石碑主人的身份高贵。

  “这几块石碑与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大女儿端庄固伦公主和以驸马何和礼为代表的东阿氏家族有关。”张君弘说。

  据张君弘介绍,东阿氏,又称栋鄂、董鄂或东窝,是女真部族之一。何和礼的祖先是东海女真瓦尔喀部人,在何和礼祖父那一辈,部落迁至属于建州女真范围的东阿地区,地点在今桓仁、宽甸满族自治县一带,族人以地为姓,形成了东阿氏。

  碑林中最大且刻有“敕建”二字的石碑主人即端庄固伦公主,其名为东果格格,是努尔哈赤诸子女中的最长者,褚英和代善是她的同母弟弟。“固伦”是满语,为“天下、国家、尊贵”之意,固伦公主是清朝公主中册封的最高等级,一般只有皇后所生的女儿才能册封为固伦公主。由此可见,端庄固伦公主身份十分尊贵。

  稍矮一点的石碑是驸马何和礼的诰封碑。何和礼在没有归属努尔哈赤之前,已是东阿部族的头领。努尔哈赤非常重视与东阿部族的关系,何和礼也对努尔哈赤的政治抱负和英勇善战非常钦佩。在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何和礼率本部族军民归顺努尔哈赤,迅速壮大了努尔哈赤的势力。努尔哈赤为了笼络人心,将长女东果格格嫁给了他。

  成为驸马的何和礼专心辅佐努尔哈赤,功勋卓著,成为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辽阳博物馆馆藏的何和礼诰封碑碑文基本上概述了他一生的卓越功绩。清太祖天命九年(1624年)八月,何和礼去世,此前五大臣当中的其他四位已先后身亡。

  得知何和礼去世后,努尔哈赤不胜悲痛,命皇后和其他高官显贵前往灵堂吊唁,自己则坐在宫中伤心恸哭,嘴里不停地说:“朕所与并肩友好诸大臣,何不遗一人以送朕老耶?”

  后来,清世祖福临追谥何和礼“温顺”,并“勒石纪功”,现存于辽阳博物馆碑林的何和礼诰封碑就是顺治皇帝赐建。

  彭春缘何葬在墓园中有待进一步考证

  “与东阿氏家族有关的这几块石碑中,基本都是诰命碑,仅有一块为墓碑,主人是何和礼四世孙彭春。”张君弘说。

  彭春官至正红旗满洲都统,一生征战无数,最为辉煌的一页是反击沙俄的雅克萨保卫战。作为战役的主帅,彭春的功劳最大,因而受到康熙皇帝的特别嘉奖。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兵部商议后认为,“都统公彭春等招抚雅克萨城罗刹,应作头等军功。”但康熙皇帝还嫌低了些,最终授予彭春“头等第一军功”。

  据了解,辽阳博物馆馆藏的东阿氏家族石碑,皆出自于东阿氏墓园。除了碑廊中部陈列的这几块高大石碑,在碑廊东侧入口处,还有一块不带龙纹雕饰、雕刻相对简单的石碑,其正是东阿氏家族墓园的迁墓建园志碑。

  根据《迁墓建园志》记载,何和礼殁于盛京,葬于盛京。然而,彭春的曾祖母端庄固伦公主及其祖母郡主却葬在北京。为此,彭春及其弟齐锡奏请皇上,想把何和礼及其子何芍图(娶代善女,号和硕额附,袭其父为三等总兵官)的墓迁到北京,与曾祖母公主、祖母郡主合葬。康熙皇帝认为他们父子是太祖、太宗时期的创业功臣,而太祖、太宗的陵寝在盛京,应当送公主、郡主到盛京安葬,而不该把后人墓迁到北京,故以“尔议不合”予以否定。

  康熙七年(1668年),彭春等人奉旨将公主、郡主的墓葬迁到了沈阳与辽阳交界处的红宝石山,并建设陵园。后因地方狭小,欲另觅别处,但适逢吴三桂等发动叛乱和沙俄入侵,彭春、齐锡皆从军作战,此事就耽搁下来。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齐锡退职闲居,发现“此处(今辽阳灯塔市西大窑镇公安堡村)山平地阔,水土美好,草木茂盛,正可为祖辈长久之地”,于是决定将祖坟均迁至那里。到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东阿氏家族墓园修建完毕。墓园里面葬着彭春的曾祖父何和礼、曾祖母端庄固伦公主、祖父何芍图、祖母郡主、小叔祖等。

  根据史料以及 《迁墓建园志》记载,彭春生前曾与齐锡等人议定:“我等父母之墓各自另觅别处安葬,我等老时葬于父地”。也就是说,当时彭春已明确表示死后不葬在东阿氏墓园,而是葬于父亲墓地。

  辽阳博物馆原馆长邹宝库早年曾对彭春进行过研究,并且在1975年还特意寻找过彭春的墓葬。起初他以为彭春葬在其父哲尔本所葬地灯塔柳河子镇八家子村,但实地调查后并无发现。后来根据《辽阳县志》等文史资料的记载,他找到了位于灯塔市西大窑镇公安堡村的东阿氏墓园。

  在那里,邹宝库发现了彭春墓碑,并立即向省文物部门汇报。相关部门立即组织人员对该墓地彭春墓碑附近地区进行发掘,最终证实彭春墓确实位于东阿氏墓园。

  彭春究竟为何最终葬在东阿氏墓园,仍有待进一步考证。另外,为何只有彭春除诰命碑外还有墓碑,而其他人皆为诰命碑,至今还没有找到答案。

  守墓人后代回国寻根

  根据《迁墓建园志》的描述,东阿氏墓园南有大门,从大门至玉台用青砖铺路。园内主要有三处墓地,居中最突出者为端庄固伦公主墓地,墓前建大衙门,立一石碑,即是立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的敕建端庄固伦公主碑。固伦公主是金枝玉叶,死后不能和丈夫葬在一起,因此,何和礼的墓在西边,也叫驸马坟。东边的墓地则埋葬着彭春。

  墓园埋葬的人身份如此之高,自然少不了专人看守。《迁墓建园志》的石碑背面,有这方面的文字记载。

  今年57岁的金治科,生于辽阳灯塔市西大窑镇公安堡村,后随父母移居沈阳,成年后赴美工作生活。上个月,这位在外漂泊20多年的游子回国寻根,第一站就是到公安堡村,打听曾经的“皇姑坟”。

  根据族谱,金治科祖上原本居住在长白山二道河子,曾“从龙入关”,后来才搬到公安堡的。至于原因,金治科怀疑可能与东阿氏家族迁墓有关。

  “小时候就听家里老人讲过,我们家族守过村北山那片墓园的。”金治科说,家族留下的老谱证实,他的十一世祖是钮尼雅哈,与东阿氏家族颇有渊源,曾是正红旗满洲都统第一参领所属的一个佐领,归属何和礼第五个儿子杜雷管辖。在清朝入关之前,钮尼雅哈跟随杜雷攻打锦州和山海关,进京之后曾任户部理事官及署付都统,并于康熙五年晋升为正二品资政大夫,一直居住在京城。

  金治科属于钮尼雅哈小儿子米麻腊这一支的后人,他们这一支为何会落户公安堡?金治科推测可能是从京城迁移端庄固伦公主墓时,跟随过来的。从康熙朝到嘉庆朝,一些旗人陆续从北京迁回东北,钮尼雅哈的小儿子很可能是在那一时期回到东北,由于要守护和管理东阿氏墓园,所以最后落户在公安堡。

  “事实上,公安堡之前还有一个名字叫三家子。”金治科告诉记者,“据说我们祖上落户到此地后,有赵、陈两个姓氏的人也相继迁到这里。”时至今日,公安堡已经发展为有1800多人的大村子,但是村民依旧主要是金、赵、陈这三大姓。当然,其中有许多细节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查证。

  眼下,金治科已经返回美国。临行之前,他特意到北京国家历史第一档案馆查阅相关档案资料。在那里,他找到了一些正红旗的资料,但与先祖相关的资料没有查到。

  金治科希望能借助媒体,联系上十一世祖钮尼雅哈大儿子那一支系的人,以共同追寻历史,修缮家谱。

  (本文照片由辽阳博物馆提供)

  文物档案

  端庄固伦公主碑

  该碑刻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通高430厘米、宽121厘米、厚39厘米。碑文汉满合刊,右刻汉文7行,37个字,左刻满文7行,额题“敕建”。原立辽阳城东北西大窑公安堡东阿氏墓园,现存辽阳博物馆。

  何和礼碑

  该碑刻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通高300厘米、宽90厘米、厚31厘米。碑文满汉合书,汉文8行,59个字,满文11行,额题阴刻篆书“诰封”二字,碑阴刻楷书汉文“东阿氏”。碑原立于辽阳城东北西大窑公安堡东阿氏墓园,现存辽阳博物馆。

  □本报记者/王敏娜

责任编辑:千帆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