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两地书·军人》特刊反响热烈—— 原来坚持写信的人并不"另类"

发稿时间:2017-08-29 08:31:06 来源: 辽宁日报 中国青年网

宋文杰与女儿的通信

  核心提示

  今年8月1日,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本报推出了《两地书·军人》特刊。该特刊反响热烈,截至目前,报道组已收到各方反馈数百条,其中大多数来自军人和军属。

  “以后鼓励战士多写信”

  营口市公安消防支队站前大队一中队指导员姚恩波给报道组打来电话,他说:“我在战友的微信群里看到了《两地书·军人》的报道,那些写于不同年代的军人书信以及他们的故事让我感到热血沸腾。”

  姚恩波记得,他只给父母写过一封信。那是大学毕业后在天津培训期间,姚恩波的爷爷刚刚去世,心情复杂的他写信跟父母说了不少心里话。他觉得,写信有一种奇妙的感觉,可以把很多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话表达出来。

  今年8月初,辽宁多地遭受暴雨袭击。8月4日5时左右,岫岩满族自治县15个乡镇降雨量超过238毫米,最大降雨量达到451毫米。当天中午,姚恩波所在中队的20名官兵刚刚抵达岫岩,就得知两名村民被困水中孤岛上8个多小时,消防官兵坐着冲锋艇前去救人。孤岛附近水深4米左右,水流湍急,冲锋艇几次偏离方向,但消防官兵通过努力,终于将两名村民成功转移到安全地带。

  姚恩波说,每年新兵入伍和春节前夕,中队都会给战士的父母写封信,告诉他们孩子在部队的点滴变化。今年,姚恩波会在信里写上抗洪抢险的事。“辽宁日报《两地书》策划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我想,今后中队可以定期组织战士给家人写信,讲讲军营的故事,也多表达军人的内心情感。”

  “咱们找到知音了”

  8月5日,瓦房店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宋文杰给记者发来她在2005年1月2日写给女儿朱丹的信。宋文杰说,女儿是80后,从小就崇拜军人,并立志要参军保家卫国。

  2004年,朱丹如愿以偿当上了边防战士,但宋文杰常常感到担忧。2005年1月是朱丹第一次在外地过年。1月2日夜里,辗转反侧的宋文杰决定给女儿写封信。在信中,她写道:“还有一个月时间,就是你离开家,在军营过的第一个春节了。在与家人团圆、拥抱的春节前夕,妈妈担心你想念家人,所以,我思来想去还是给你写封信吧,以此倾诉妈妈对你的思念,寄语期盼你在新的一年,有新的心灵收获。”

  之后,通信成了母女俩最常用的交流方式。尽管信中所写的都是琐事,但在宋文杰看来,这些信见证了女儿的成长。这些年,尽管通信手段越来越多,但宋文杰坚持给女儿写信。

  宋文杰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兵妈妈报告团”里有不少母亲坚持给军营中的子女写信。在一般人看来,她们有点儿另类,但看到《两地书·军人》特刊后,她们就像找到了知音一样。

  “谢谢报道母亲留给我的唯一的信”

  在《两地书·军人》之前推出的《两地书·写给孩子》也引起不小的反响。

  8月20日,记者接到一通来自湖北省黄石市的电话。打电话的是一位83岁的老人,名叫周鸿特。《两地书·写给孩子》里刊登了周鸿特母亲汤铮训的家书。这封家书是周鸿特捐赠给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的。

  周鸿特告诉记者,母亲的这封信,是她在世时写给儿子的唯一一封信,也是她留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件遗物。对周鸿特来说,这封信十分珍贵。无论是参军入伍,奔赴战场,还是转业回到黄石工作,周鸿特一直把信随身携带,仿佛母亲并未离开自己。他将母亲的信捐赠给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母亲那一代人的品质与精神。看见母亲的家书通过《辽宁日报》被更多人看到,周鸿特感到十分高兴。

  □本报记者/张 昕

责任编辑:千帆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