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督边改着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环境问题(四)
“你们好!你们辛苦了。”近日,南充网友“开心果”向当地环保和城管执法部门发出了一封感谢信,感谢他们解决了他自己家门口的环境问题:短短1天时间,他家楼房附近堆积如山的垃圾就被清除干净了。
生活中,每天都会产生大量垃圾,一旦处理不当,就会给环境带来危害,成为垃圾“顽疾”。截至8月27日,在中央环保督察组向四川省累计移交的4618件信访件中,涉及垃圾污染的达928个,投诉量在各类污染问题中排第4位。群众关切无小事,四川省上下快速整改落地,并建立长效机制。
本报记者 程文雯
立查立改
大多数问题已整治
这几天,宜宾市翠屏区西郊街道理想城小区业主徐女士喜欢打开窗户看风景。目光所及,是一块刚栽种的青草地。“以前不敢开窗。”徐女士告诉记者,那里过去是个垃圾池,又脏又臭。
8月12日,宜宾市接到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的信访件,市、区两级立即组织相关部门拆除填埋垃圾池,并进行整治。更让居民们高兴的是,被填埋的垃圾池上种了不少绿色植物。“现在不仅没味道,到处都绿油油的,晚上出来散步的人也多了。”徐女士说。
立查立改,用实际行动和整改成效回应群众关切,各地扎实推进整改行动,带给群众不少惊喜。
“真的拆了,这么快!”8月16日一大早,自贡市自流井区火井沱社区李阿姨发现,光大街小学门口存在了近30年的垃圾库一夜间被拆除了。
这座垃圾库从1989年就在这里了。由于年久失修导致库体破损,垃圾无法彻底清运,残留物长期存在,周围居民怨声载道。
8月15日,收到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的信访件后,市、区迅速成立工作组,现场研究拆除方案,并立即开展垃圾清运、库体拆除、路面清洗等工作,8月16日凌晨2时,这座垃圾库被连夜拆除。
据了解,群众向中央环保督察组举报的928个垃圾污染案件中,有不少问题集中在这类居民生活垃圾堆放点。目前,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的垃圾污染类信访件大多数已得到整治,群众对整改效果表示满意。
运用科技
解决垃圾处理难题
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万福村一组的环卫清运中心,是锦江区所有生活垃圾的集中点。由于毗邻龙泉驿区大面街道多个小区和学校,处理垃圾时散发的异味引发群众不满。“希望能搬迁该垃圾中心。”有群众向中央环保督察组投诉。
接到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的信访件后,8月9日起,锦江区多次到现场调查。经查,群众举报基本属实。不过,该清运中心目前没有搬迁计划。“全区每天800余吨生活垃圾都在这里压缩和转运,是垃圾处理不可或缺的一环。”锦江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解释道。
如何确保垃圾日常处理不影响群众生活?科技,成为整改法宝。
安装喷淋除臭设施,压缩车间24小时实行消洒除臭作业;对全区所有垃圾转运车进行检查,更换损毁密封条;给每台转运车安装GPS信息监管系统。8月12日,记者来到现场,发现这里已经没有了刺鼻的臭味。
此外,清运中心还设立了压缩站群众接待点,邀请周边群众现场观摩垃圾压缩转运站运营和管理,让群众真正看到整治的实际行动。
达州市通川区黑沟路的垃圾中转站,因为铁门损坏、地面破损等散发臭味,当地在维修破损设施的同时,增放了可卸密闭式垃圾箱,即满即运。绵阳市涪城区吴家镇广福村的神工环保公司处理特种垃圾后产生的库存有害垃圾污染环境,当地及时清运的同时,组织专业力量处理垃圾渗滤液、液压油……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举措,把垃圾对居民的影响降至最低。
长效治理
2020年七成生活垃圾用于发电
8月20日,一辆印着“环卫专用”字样的垃圾车驶进位于广元市利州区的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今年7月,这里正式并网发电,每年可以“吞”掉25万吨垃圾。据悉,到2020年,四川省将建成生活垃圾环保发电设施36座,日处理能力达3.44万吨,占日生产生活垃圾七成以上。
变废为宝,是四川省破解垃圾处理难题的必由之路。记者了解到,《四川省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方案》已印发,根据人口聚集程度、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情况统筹规划布局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补齐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短板,到2019年底,新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76座,完成无害化处理设施改扩建43个和存量垃圾治理项目62个。
依据《方案》,四川省将根据垃圾处理设施服务半径和覆盖范围,规范和完善前端收集站点的布局和建设,加强县城老旧转运站改造和镇乡垃圾中转设施建设,对餐饮业和单位餐厨垃圾分类收集管理,建立垃圾排放登记制度。
此外,为应对垃圾填埋场服务期时间不足,四川省在2014年四川省建设规划基础上新增11个生活垃圾环保发电项目,到2020年,36座生活垃圾环保发电设施将覆盖大部分县城和重点镇。目前,我省已建成投运成都九江、青白江祥福、广安等10座生活垃圾环保发电设施,日处理能力达1.2万吨,成都隆丰等10座生活垃圾环保发电设施正加快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