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三展皇边,倒退四十"法库民谣有故事—— 康熙北扩柳条边遭蒙古王爷抵制

发稿时间:2017-08-25 08:36:09 来源: 辽宁日报 中国青年网

上图为1905年法库边门情形;

下图为现在的柳条边墙遗迹。

1946年2月,准备进攻的我军战士。

  法库边门位于柳条边人字形一撇的中间部位,是距离沈阳最近的边门重镇,也是清朝八旗驻防的军事据点,是通往中原、黑龙江、内蒙古的交通要冲,一度成为东北商业中心之一,被誉为“东北唯一的蒙古贸易市场”,因其地位特殊,这里发生的故事较多。

  解放战争时期,在这里发生的“秀水河子歼灭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战场打的第一个歼灭战,此役拉开了东北解放战争的序幕。

  “一门九台”的独特柳条边文化

  法库县文物管理办公室有一张清朝地图,地图上清晰地标明,在松辽平原上,横亘着一条人字形的土堤。这个人字形土堤撇的上端至吉林省吉林市北部法特东亮子山,撇的末端至山海关;捺的起点从威远堡开始,末端至安东县境内黄海边的窟窿山(今东港市长山镇),其人字形的撇捺结合点则在威远堡(今铁岭开原市25公里处)。而当年的“法库门”就在柳条边人字形一撇的中间部位,东北距威远堡不到百公里,是距沈阳最近的边门重镇。

  8月12日,记者在法库县文物管理办公室主任刘洋的带领下,在獾子洞水库南岸不远处的一片农田里,找到与101国道平行的一段柳条边遗址。

  出现在记者眼前的只是一道掩盖在玉米地里的低矮土垄,只有道旁立的一块柳条边遗迹碑还提醒人们,这里在清朝时期曾是柳条边的边墙所在,而土垄的另一侧就是边外了。

  刘洋介绍说,边门与边门之间还设有很多的边台。台,多为撮土而成的土台,供八旗兵巡逻、望之用。整个柳条边上共设台168座,老边上有140座,新边上有28座。“法库门”两边共设有9座边台,现在有许多称作“台”的村庄,如“叶茂台”“双台子”“东头台子”“西头台子”“东二台子”“西二台子”“三台子”“四台子”“五台子”。这“一门九台”,构成了法库独特的柳条边文化。

  刘洋介绍,法库境内的柳条边于清顺治五年开始修筑,从开原入法库,东西全长80公里,柳条边南称为“边里”,柳条边北称为“边外”。法库边门处于法库柳条边中间段的三台子附近。

  “小时候我还见过法库边门,就在今天的鞋帽厂背面,法库镇北大街上。”在刘洋的记忆里,法库边门是一座青砖硬山式门洞房,房顶是灰色小瓦,脊上刻有跑兽。“可惜的是,1982年因城镇改扩道的需要,边门被拆除了。”刘洋不无遗憾地说。

  如今,柳条边时代虽已远去,但柳条边还是给法库民众留下了一些美好的记忆。

  当地群众给记者讲了许多传说故事。记者查阅史料印证了康熙、乾隆两位皇帝曾留诗于此。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皇帝第二次东巡从新宾的永陵进入法库界内行猎,射杀了两只老虎,驻跸哈达河,凭吊先祖努尔哈赤攻打哈达部的古战场──哈达城(今法库古城子)。地方百官闻讯赶来迎驾,盛况空前。康熙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七绝《柳条边望月》:“雨过高天霁晚虹,关山迢递月明中。春风寂寂吹杨柳,摇曳寒光度远空。”

  1743年,乾隆首次东巡过法库柳条边,曾写下“我来策马巡边东,高可逾越疏可通”的诗句。如今,这些诗词都成为法库边门的文化记忆,被很多作品引用,也成为当地百姓津津乐道的故事。

  平定吴三桂后,俘虏被发配到法库边门充当苦役

  刘洋介绍说,清朝时,法库边门建有门楼一座,门上悬有“法库边门”匾额,形制与威远堡边门相同。门楼中间是通道,两边建有耳房。一边耳房为巡差居住,另一边耳房是拘禁犯边百姓所用的囚室。

  据民国本《开原县志》记载,门楼里面是防御衙门,衙内设武官防御一员。防御官由奉天军方派遣,三年一更换。还设文官笔贴式一员,下属官兵均由开原城守尉委派,满族兵3名,汉军30名,盛京移驻兵6名,官兵共计40名。他们负责管理出入通行事务。衙门内摆着大眼枷、黑红棒和皮鞭子。

  此外,在法库边门辖区各地段,每年(四月至十月)还要派出四个“卡伦”(也称路卡)。每卡由开原城守尉额外加派军官一员,兵10名,两月一更换。边门附近所设9个边台(烽火台),设台丁150人至200人,负责巡视、维护。据《奉天通志》记载:“康熙年间平定逆藩吴三桂俘虏,编管盛京部,拨往边台充当苦役。”这些苦役就是台丁,他们春夏修壕补边,10月开始进山采收,向朝廷贡奉山货。

  法库边门的主要任务是稽查过往行人的出入。边门附近的农民出边耕种也得有地方保甲发的印票。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边门登记后方可通过,关卡验票之后,方可放行。如不走边门,就以犯“爬边越口”之罪,从严惩处。当时,“关制”严格,满人出边远行也要有旗首领签发满文票,汉人要有衙门发的汉文票。

  “过关登记存档,无票,偷越柳边挖人参者死。”这个规定对于老百姓来说,柳条边就是红线,就是雷区,有人不经边门穿越柳条边就是犯法,要受到严惩。

  康熙帝的无奈——“三展皇边,倒退四十”

  据介绍,法库南部依牛堡子之北原来修有“旧门”,是最初法库边门的所在地。法库境内最初的柳条边在三面船镇西起三台子、二台子到依牛堡旧门。康熙年间,由于“归附益众”“户口日繁”,边内旗人的田地不够分配,曾“向北展边一百二十里”,在今康平县“后旧门”一线,这侵占了蒙旗大片土地,蒙古王爷联合反对,朝廷不得不将柳边南退40里。故法库民间有“三展皇边,倒退四十”之说,至今法库县南境留下“旧门”和“后旧门”两个地名。

  “一进法库门,一半牲口一半人;一出法库门,只见牲口不见人。”这首民谣是说,法库边门以外,是蒙古科尔沁草原,极少见到人的影子,而法库边门内,以农耕生活为主,聚居着许多垦民。

  刘洋介绍说,清朝时,法库隶属于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是科尔沁左翼郡王的世袭领地。当时的蒙古王公贵族都看上了法库北部景色秀美的山川,在此修建陵寝,派陵丁护陵守墓,法库成为沈阳地区蒙古族集中的聚居区。这些蒙古族人都是为守护蒙古王公贵族的陵室而到此聚居,后来法库县出现了“七大屯”“七十四屯”等众多村落,就是蒙古族聚居的体现。现在法库县四家子蒙古族乡,乡中就有公主陵村、王爷陵村和四家子村。如今,公主陵村的老于家、老白家和王爷陵村的老温家,都是过去陵丁的后裔。被晚清政府“倚为长城”的蒙古族的一代枭雄僧格林沁的墓就葬在这里。

  清光绪三十二年,法库建厅,始称“法库门直隶厅”。在这之前的200多年中,法库边门一直由开原县治专辖。

  康熙本《开原县志》记载:“法库门城西一百二十里”,咸丰本《开原县志》在“县治专辖地方”一节也说:“法库边门俗称巴虎门,城西一百二十里,与科尔沁蒙古搭界,商民稠集,人烟辐辏,开原巨镇。”民国本《开原县志》也说法库边门“康熙元年设,旧属开原”。

  东北唯一的“蒙古贸易市场”

  清朝柳条边横贯法库东西全境80公里,法库边门是八旗驻防的军事据点和南北交通要道。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最终发展成边门城镇,以至成为盛京地区北至黑龙江、南达关内的重要贸易市场,其水运经辽河码头直抵营口,这里曾设有防御衙门、驿站衙门、车捐局、斗称局和牛马税局。

  清初,清政府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相对封闭,双边贸易只在边缘城市定期进行,法库边门的北门外早期就是与蒙古族进行贸易的“集市”,除了与蒙古人买卖和交换日用品、农作物外,还交换牲畜和毛皮。每到秋冬之间,蒙古王公派出官员带领商贸队伍,集合牛羊,来到法库边门与汉人、满人进行物物交换。

  久而久之,这里就形成了牛马市、柴草市等,后又逐渐形成了固定的居住区和商业街,也有了劝学所、学堂、寺庙、教堂等场所。如今,法库仍然是全国重要的养牛大县,叶茂台镇还是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场。

  1905年,法库开为商埠,一度成为东北商业中心之一,被誉为“东北唯一的蒙古贸易市场”。

  清朝末年,随着封禁线逐步被突破,到了咸丰年间,柳条边已形同虚设。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在法库边门处设法库厅,划开原、铁岭、康平、新民三县一府的毗连地方归厅领辖,隶属奉天省。开原县辽河以西地区划归法库,法库边门也随之脱离开原城守尉的管辖。到清末,驻守法库边门的文武官员及兵士撤走,柳条边荒废,边门也失去了原有的功能,逐渐废弃。

  (本文照片由法库县文物管理办公室提供)

  □本报记者/吴 限

  回溯

  “东北解放战争的

  第一个春天”

  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红色战役“秀水河子歼灭战”就发生在法库边门附近,曾被称为“东北解放战争的第一个春天”。

  法库为沈阳的北大门,秀水河子是法库的交通枢纽。夺得沈阳者,必先夺法库。此时的秀水河子俨然成为国共双方在东北得失的关键。

  《法库县志》对此次歼灭战进行了详细的记述。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洞察蒋介石“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确定了“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从各抗日根据地先后派出部队和党政干部到东北,组成东北民主联军。1945年底至1946年2月间,国民党积极增兵东北,大举进犯我解放区,他们分路入侵,节节逼近。1946年2月9日,国民党13军265团、266团进抵秀水河子企图驱逐东北民主联军,为进占沈阳创造条件。当时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在法库,总部审时度势,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在秀水河子对国民党打一场歼灭战:集中一师、三师第七旅以及保安部队用于主要进攻点上,全面包围围歼敌人。

  2月13日22时整,信号弹划破死寂的冬日夜幕,我军向国民党军发起总攻。骤然之间,枪声四起。国民党军立刻受到我军两面夹击,仓促之中退到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里。东北民主联军从四面八方涌来。英勇的战士们不顾敌人火力封锁,前赴后继,顽强冲击。次日凌晨1时,敌援军52军第二师的一个团已由大虎山赶来,距离秀水河子只有10里路了,情况非常紧急。

  此时我军战士们越战越勇,与守敌进行着反复冲杀,逐户争夺,短兵相接的巷战一直持续到拂晓,我东北民主联军一师和七旅两支部队终于在敌人指挥所会师。秀水河子之敌大部被歼,部分拼死突围侥幸逃出的敌人,也在向西逃窜途中,被守候多时的我军一师三团截住并吃掉。

  此次战斗,共歼国民党军1500余人,其中毙伤500人,俘副团长以下900余人,缴获各种炮38门、机枪100余挺、步枪800余支、汽车32辆及弹药、电台等。

  “秀水河子歼灭战”是东北民主联军进入东北后打的第一个大胜仗,创造了东北战场上第一个歼灭战的范例。此役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东北民主联军的地位,从而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在中国的解放战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报记者/吴 限

责任编辑:千帆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