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杨子 通讯员 宋琼芳
从陇川到牟定,从永平到祥云,从医生到患者、从耄耋老人到年轻母亲,在彩云之南,记者所到之处,几乎都听到了同一句话,“我有一个关于健康的梦想。”
如今,上海市医院对口支援云南省县级医院项目已走进第7个年头,正在开展第3轮对口帮扶。截至今年4月,上海累计向云南派出15批医疗队共1515人次,在当地共开展门急诊59.88万人次、手术5.61万例,建立特色专科400多个,开展新技术、新业务4545项。
专科建设因地制宜
82岁的何茂兰安静地躺在病床上,看到她的主治医生、来自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骨科医生马春辉,立即露出了笑容。
马春辉刚到德宏州陇川县人民医院时,发现这里的骨科只能处理一些创伤救治,而对于发病率很高的关节疾病无计可施。“当地人常年劳作,关节病变常见,不少老人像何茂兰一样,因为长期关节炎而导致关节变形、无法走路。所以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开展关节镜技术,让适合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尽早治疗,重新迈开步。”
“当地老百姓最容易得什么疾病、最需要什么治疗,我们就集中优势力量把这个学科尽快建立起来,把技术及早开展起来。”市一医院援滇医疗队队长徐东亮说。
为此,上海支援医院全部对受援医院开展“一对一”基线调查,根据自身学科优势重点扶植,涉及急诊创伤、内外妇儿、眼耳鼻喉等多个学科。祥云县人民医院在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帮扶下,成为全省首个通过二级甲等医院评审的县市级医院,并成为全省二级医院的标杆。如今,祥云百姓看病不用走出县城,祥云县还成为附近数县居民求医问药的首选。
如果说,上海对受援医院的专科建设是“因地制宜”,那么人才培养则是全方位的“因材施教”,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是从上至下层层推进,从医院管理到临床、医技、护理等人员全部接受培训;“横”则是配合学科建设计划,全面覆盖医院所有科室。“派出去”的同时,也要“接过来”,至今累计已有755名学员到沪三甲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受训。
市卫计委表示,下一步上海将帮助云南省培养临床住院医师,积极打造“沪滇住培”对口帮扶品牌;同时探索组建受援医院和周边贫困县县级医院的健康扶贫医疗联合体,进一步减轻贫困人口外出就医费用负担,真正实现帮扶对象自身的“造血”。
建章立制从零起步
对上海医生而言,从零起步的不仅是医疗技术本身,更是要手把手教会当地医生一系列医院管理规定、制度、流程,并把医疗实惠带给更多的当地百姓。
38岁的方垂璧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外监护室的护士,当她和队员们来到楚雄州牟定县人民医院的ICU时,几乎傻了眼。“就是个‘空壳子’,什么都没有。”于是,他们制订了近60项专科器械、设备及物资清单与护理制度,协作开创了当地真正意义上的“首个ICU”。
援建过程中,不少患者的“贫病交加”成为上海医生最大的感慨。于是医疗队在当地政府部门的领导下,启动了一系列惠民项目:市卫计委在迪庆州开展了农牧民健康体检和巡回医疗项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在保山市率先开展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筛查诊治项目,共筛查出80名先心病患儿,其中近20名患儿已在新华医院接受治疗,全部康复出院。
“十二五”期间,上海已先后在迪庆、文山、红河等对口支援州市开展一批基本建设项目。未来,上海将进一步加大对藏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力度,计划每年建设2至3所白玉兰乡镇卫生院和3至5所白玉兰村卫生室。同时,上海医生还将进一步支持当地开展贫困患者分类救治工作,并选择部分病种开展针对贫困人口的专项免费筛查治疗。
分类救治精准到人
七载时光,一座座医院都逐渐成熟。然而上海医疗队并不满足:现代医学离不开强大的信息化支撑,医疗资源难以在短时间内满足偏远百姓需求。为此,近30个远程医学站点建成,及时推进远程影像诊断及远程心电诊断工作,至今已为当地医院开展500余例远程会诊服务。
杨晓丹是大理州永平县人民医院的年轻医生,她的带教老师是金山医院病理科医生罗金芳。“罗老师耐心教我病理读片,我就像进入一个崭新世界。”杨晓丹说,“之前我们医院没有病理科,金山医院帮助我们建立了远程病理中心。”如今,有了数字化远程“云病理”诊断平台,永平县人民医院的患者不用再赶赴上级医院进行病理诊断,当地医生也获得绝好的学习机会。
上海市卫生计生委表示,上海将继续做好医院对口帮扶的制度、经费、技术等全方位保障,重点开展健康扶贫实施情况督查,促进分类救治精准到人、到病,确保惠民工程真正落地;帮助州市级医院建设重点专科,培养专家级医疗技术人才;加快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同时帮助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和中医药研发,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
这场“精准健康扶贫”之战已经打响:28家三级医院调集优质医疗资源、每年选派240余名业务骨干、安排专项资金对口帮扶云南28家贫困县县级医院,以“帮扶与自助并举,输血与造血同步”为原则,多策并举,上海正在努力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