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窗前总有花笺纸

发稿时间:2017-08-18 16:09:01 来源: 北京晚报 中国青年网

插图 消失天迷

  插图 消失天迷

  晏藜

  现代人从开始习字时就使用纸张了,从最开始的田字格纸、到后来的横线纸、方格纸,再到后来打印用的A4纸,还有包括塑料纸、卫生纸等生活纸张,纸的存在对于我们来说习以为常。即便现在电子技术如此普及,但纸笔的作用依然无法被取代,不知如果没有纸张,我们平时该怎么随手记录重要的信息,留下生活的痕迹。

  但生活在遥远朝代的古人却无法享受这样的便利。在造纸术被发明之前,古人只能使用其他物品来完成记录的功能。约成书于战国的《周礼》中记载:“有史官掌邦国,大事书于策,小事简牍而已。”简牍就是竹简,古代人先用火烘烤青竹,使其变得干燥,然后才便于书写。因为在烘烤过程中竹子会有水分渗出,因此也称“汗青”。而将简牍编在一起,就形成了策。在秦汉时期,绢帛也是不难见到的书写材料,但绢帛造价昂贵,只有少数人能用得起,因此并不普及。绢帛轻便好写,简牍取材便利,还能用刀刮去反复书写,两者各有优点。直到东汉和帝时期,发明家蔡伦取两者的优点,又总结了前人的经验,用树皮、破布、渔网等为原材料制作出既书写舒适,又轻巧便携,同时还造价低廉的纸张。他将纸张进献给皇帝,“自是,天下咸谓之蔡侯纸”。

  自蔡伦造纸后,天下人的书写习惯欣然一变。“纸”这种物品,也正式亮相于史籍之中。《说文解字》提到纸的本义:“纸者,絮一苫也。”这个解释就跟早期纸张的制作方法有关:以废旧的纺织品为原料,将其打散后再重新编制成纸。后来的一些发明家在此基础上改进,制造出更精美的纸张。比如汉末书法家左伯,竟陵王萧子良曾称赞他造的纸“子邑(左伯的字)之纸,研妙辉光”。

  从今天的角度看,纸的出现对人类的文明史有着巨大的贡献,堪称当时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买这个账。汉末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古籍记载他“自矜能书,兼明斯籀之法,非得纨素,不妄下笔”,说他除了白色的细绢之外不轻易写字。从造价看,当然是绢贵纸贱,这显示出蔡邕对自己的地位和书法皆颇为得意,同时也说明了当时纸张并没有完全取代丝绢,人们还是将绢帛视为高级的写作材料,以示珍重。这种差异也一直延续到后世。值得一提的是,从保存的寿命上看,纸比绢的寿命要长得多。《古画品录》中说:“古画尤重纸上者。言纸得五百年,绢得三百年方坏。”这里的纸主要指作画用的宣纸,作者从存放时间的角度,提出了绢不如纸的观点。但结合如今的考古发现来看,宋元的一些刻本留存于今,早就有八百余年之久,纸张质量仍坚韧如初,可见“纸寿千年”的说法不虚。

  中国历史上从不缺手工创作达人,纸既产生,后世当然少不了各种各样的创新和演变,于是,许多不同的“明星”纸张产品,就这样充盈于历代文人墨客的书斋之中。汉代古纸常常以麻为原料,而到了晋代,就有了以桑树根皮为主要原料的“桑根纸”。晋代还有一种“明星纸品”鱼卵纸,这种纸洁白莹润,因上面有鱼卵状的纹理而得名,《笔阵图》中称它“虚柔滑净”,很受时人的喜爱与推崇。唐代《国史补》中收录了唐代许多种好用的纸:“纸之妙者,则越之剡藤、苔笺,蜀之麻面、屑骨、金花、长麻、鱼子、十色笺,扬之六合笺,蒲州白薄、重抄,临川滑薄”。这么多的品种,古代文人也多能如数家珍地说出它们之间的分别。一品好纸,常能引得读书人如痴如醉,如南唐有一种“澄心堂纸”,相传这种纸“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被奉为天下极品。可惜这种纸后来散失殆尽,只有为人所得,一纸可值千金,得到的人无不视若珍宝。

  白纸方便好写,而彩纸风雅浪漫。东晋就出现了一些艺术性的彩色纸张,比如“桃花笺”等,跟后来的“蜀笺”很类似。古代蜀地生产彩笺,比如一种“十色笺”,每幅纸都是调和十种颜色的染料,出来后光彩照人。还有用方版印上鱼鸟花木等花纹的,称为“罗笺”和“鱼子笺”。还有一种“流沙笺”,是将变质的面糊和尚五彩颜料,再将纸从上面拖过,在纸上随机沾上颜色,这样制出的纸光彩流丽,且色彩还不重复。还有大名鼎鼎的“薛涛笺”,相传是唐代女诗人薛涛制作的,据说这种纸是来源于流传已久的“松花笺”,薛涛喜爱它的颜色,平时常拿它写诗,而薛涛好作小诗,尺幅过大的松花笺不合适她,于是她便命人将其缩小裁制,制成的小纸精巧便利,人们纷纷效仿,称其为“薛涛笺”。

  此外,除了文人墨客的风雅,古人在彩色纸在使用上也有一些特定的不可逾越的规制,比如晋代“为诏以青纸、紫泥”,唐代“按弹奏,白简为重,黄纸为轻”等。

  古代流传下来有名有姓的纸张,当然不止上述的这些,其他精巧别致、特色各异的还有太多了,无法一一说明。“窗前总有花笺纸,难寄人心字字明”,那种精巧,那种珍重,能不令人不自觉地“敬惜字纸”吗?可惜今天的人们难再有这样的体验了。

责任编辑:千帆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