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一片丹心献乡梓

发稿时间:2017-08-18 09:15:18 来源: 陕西日报 中国青年网

  本报记者 张丹

  仲夏时节,在旬邑县张洪镇西头村,一幢幢具有江南水乡特色、屋前带花园屋后有车库的别墅里空调、微波炉、家庭影院等现代化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有线电视、广场WiFi通信网络覆盖全村;整齐划一的村道上绿树成荫……能过上这样的“现代化”生活是许多村民的梦想,而西头村人早已梦想成真,这个“圆梦者”就是该村党支部书记李邦靖。

  1970年,18岁的李邦靖高中毕业后放弃了跳出农门的机会,回到家乡当村里的会计。那时候西头村村民们住的是地窑,杂粮都无法果腹,吃了上顿愁下顿。年迈的生产队队长对李邦靖说:“乡亲们能不能吃上白面馍,就指望你们这一茬青年人了。”从那时起,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拔掉村上的“穷根”,就是豁出命,也要让乡亲们吃上白面馍。随后,李邦靖带领村上70多名年轻人成立了副业队,到附近的煤矿挖煤,到林场做工,到机械厂拉砖……此后的7年间,靠着人挑肩扛卖苦力挣来了钱,西头村在周边十里八乡创下了许多个“第一”:第一个接通了水电、第一个铺筑了通村沙石路、第一个购买了拖拉机、第一个安装了磨面机。从此,西头村彻底告别了“点灯靠油、耕地靠牛、吃水靠挑、磨面靠推”的历史。

  上世纪80年代,李邦靖盯准了苹果树,决定引导群众发展苹果产业,这在习惯了种粮的村民中炸开了锅,“你以后就成天吃苹果,不用吃粮食了!”1985年,李邦靖力排众议,揣着集资来的2万元从咸阳购回了一批苹果树苗,可没想到,买回的竟全是没有嫁接的实生苗,大家的钱全打了水漂。乡亲们情绪激愤,嚷着要他还钱,有的还扬言要到法院去告他。

  李邦靖顶着压力卖了自家口粮,东拼西凑了400块钱,聘请律师与苗木供应商打官司,经过6天的交涉,终于将苗木款一分不少地退给了乡亲们。

  有了这次教训,李邦靖专门请了技术员,一同到当时的苹果大省山东采购苗木。此后几年,李邦靖等村干部们不断引导群众扩大苹果种植面积,到1990年,西头村栽植苹果面积达1500亩,人均达到1亩,成为旬邑县苹果起步最早、效益最好的村之一。如今全村已建起了2个优质苹果示范园,大改形和果实套袋率达到100%。眼下苹果已经开始套袋,按照去年的产量、价格,全村4242亩果园,户均收入将达到5万元。为了壮大集体经济,拓宽村民的致富渠道,李邦靖采取“支部引领、协会牵头、基地带动、小区养殖、股份经营”的模式,成立西头村同兴养殖协会,吸收73户群众入股80多万元,实行年终分红制。此举使全村生猪存栏量突破6000头,鸡存栏近3万只。如今,西头村的人均收入达12630元,乡亲们的腰包变瓷实了,腰杆也挺起来了。

  2001年的一场水灾让李邦靖记忆犹新。因为西头村道路弯曲、居住分散、排水不畅,接连几场暴雨让地势较低的近30户村民家中漫进了十几厘米高的雨水。这件事过后,李邦靖的脑海里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建设新村,把这些祖祖辈辈住在窑洞里的乡亲们全搬出来,过上和城里人一样住单元房、走柏油路、洗热水澡、用节能灶的好日子。2006年底,西头村新村搬迁拉开序幕,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融南北民居风格于一体的单体庭院式新居终于建成了,西头村首批56户村民,告别祖辈居住的土窑洞搬进了别墅。

  如今,西头村已成为全省乃至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点,去年还被评为美丽乡村示范村,依托新村独特的“靓丽资源”,李邦靖又开始琢磨着发展特色现代农庄和乡村旅游……

责任编辑:千帆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