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为帮助就业而生 一个"新市民俱乐部"的十年

发稿时间:2017-08-17 10:20:28 来源: 工人日报 中国青年网

  一个“新市民俱乐部”的十年

  连日高温烘烤后,长沙迎来了难得的凉爽天气。一大早,长沙雨花区高桥街道怡园社区办公楼前的小花园,多了些散步的老人和玩耍的孩童。平时被烈日赶着脚步匆忙的上班族,也会停下来与迎面走来的街坊邻居闲聊几句。

  表面看来,怡园社区与其他分布在这座城市里的众多社区并没有什么不同。

  走进办公大厅,社区第一书记游端霞一面抬手向《工人日报》记者示意,一面又向身边的工作人员交代了几句。最近,游端霞特别忙,由她在2007年牵头创建的雨花区“他乡美”新市民俱乐部,7月刚刚度过了十周岁生日。

  “他乡美”,简单三个字已透露出怡园社区的不同。居民资料显示:户籍在社区的有3000多人,流动人口达4万人。“就连那3000人,也都是近十几年从外地迁来的。”游端霞说。

  这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典型的“人口倒挂”社区。

  人口信息缺失、就业困难、社会矛盾频发,流动人口集中地的诸多“不安稳”因素,都曾在怡园社区存在过。但借着“他乡美”新市民俱乐部的平台,如今,怡园社区不仅成为首个“湖南省最充分就业社区”,使得4万多外来人口在长沙找到了“家”,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看中”,成为联合国中国青年农民工教育培训项目试点单位之一。

  为帮助就业而“生”

  只要有空,张一芳(化名)就会来跟游端霞聊聊天。10年前,正是受张一芳的启发,才有了“他乡美”新市民俱乐部。

  2004年,张一芳从怀化农村老家来到长沙,租住在怡园社区。没有学历和一技之长,她很长时间找不到工作。儿子还在上高中,一家三口都靠丈夫微薄的收入过活,这让初来城市的张一芳很是苦恼。

  不得已,张一芳向时任怡园社区主任的游端霞求助。没想到,不出半个月,游端霞就把她介绍到辖区内一家单位做后勤工作。

  有了工作的张一芳干劲十足,一年多时间就成了后勤管理人员。出于感激,每当后勤部门要招人,她都会首先把消息告诉游端霞。

  当时,怡园社区成立不到5年。由于背靠中南地区最大的市场群,社区里聚集了大量从全省各地来长沙的外来务工人员。上任之初,仅是摸清辖区内人口信息,游端霞和同事就花了一年半时间。“为了找到一个人,最多的一次,我一天之内爬了6次六楼。”

  日常管理不易,还要时刻准备“灭火”。就在张一芳生活走上正轨时,一位没有生活来源的妇女带着两个孩子,拎着2.5公斤汽油爬到社区一栋建筑的顶楼,差点酿成放火跳楼的悲剧。

  两相对比,游端霞发现,要让外来人口扎根,想让社区安定,就业是关键。2007年7月,在游端霞和张一芳的张罗下,旨在为外来人员介绍工作的“他乡美”新市民俱乐部成立了。

  成立俱乐部,本只是一种尝试,却很快引起了极大反响:很多失业或无业人员都上门来登记信息。于是,俱乐部一边组织人员挨家挨户排查摸底,建立居民就业台账,一边与辖区单位陆续签订“优先考虑招聘本社区居民”的共建协议。

  从零“培养”新市民

  要就业,多少得掌握些职业技能。但俱乐部成立之初,很多怡园社区的外来人员连城市生活常识都不懂。游端霞还记得,一天半夜,一个娄底人家里进了小偷,他喊了老半天“抓贼”,街坊邻居也没人回应。原因让人有些哭笑不得:“他既不会说普通话也不会说长沙话,娄底方言又很难懂,所以没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针对这种情况,俱乐部举办了一系列的培训班。从预防艾滋病的生殖健康培训,到使用液化气、灭火器的消防安全培训,到学习长沙话、普通话的培训,再到遵守交通规则、驾驶电动车的出行安全培训……渐渐地,社区里的各类“突发事件”少了,外来人员与城市间的隔阂开始消融,“原来只要用心,就能把石头焐热”,游端霞有感而发地说出了这句话。

  在此基础上,俱乐部依托社区内的资源,增加了计算机操作、美容美发等职业技能培训班。

  单亲妈妈杨羽刚来长沙时,因为没有专长,只找到了一份临时工的工作。俱乐部成立后,她先是在社区接受了电脑技能培训,又被选送到杭州参加全国成人教育培训。学成后,她不仅成了俱乐部培训班的讲师,还在2008年通过考试,成为怡园社区有正式编制的工作人员。“她当时已经超过了35岁的年龄上限,还是被破格录用!”说起这件事,游端霞颇为得意。

  随着加入俱乐部的新市民越来越多,解决孩子上学问题,提供法律援助,甚至是给年轻人找对象牵线搭桥,“他乡美”的功能也越来越多元。

  外来工周文辉在一次户外作业中触到高压电线,成了四肢瘫痪、生活无法自理的“半截人”。夫妻俩多次找到工地赔偿,都遭到拒绝。没了经济来源,两个孩子面临辍学,“一个家眼看就要散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周文辉反复感叹着。

  得知老周的困境后,游端霞立即联系辖区内的律师事务所为他提供免费法律援助。通过申请劳动仲裁,周文辉最终获得了20余万元的劳动赔偿。随后,与俱乐部有共建协议的企业为夫妻俩提供了一份门卫工作,本已陷入绝境的生活又有了希望。

  互帮互助间他乡已是家乡

  十年间,“他乡美”新市民俱乐部帮助2000余名外来人员找到了工作,怡园社区也由此成为首个“湖南省最充分就业社区”。2009年,它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看中”,成为联合国中国青年农民工教育培训项目试点单位之一。

  如今,记者走在俱乐部的办公区里,却再也看不到登记找工作的人影。“现在在怡园社区,都是工作找人,不是人找工作啰。”看出记者的疑惑,一位值班的志愿者开玩笑地解释着。

  即便如此,游端霞和俱乐部依然“不安分”。近两年,随着创业浪潮兴起,这里又化身成了一个外来人员创业孵化站。

  游奔是社区里失地农民的子弟,2015年大学毕业后,他一心想自主创业,却苦于家里反对得不到资金支持。游端霞一边借了5万元启动资金给游奔,一边带他找到了社区另一位创业青年——“我是糕手”糕点铺的老板孔小武。“小武过去是农民工,在俱乐部参加了创业培训后开了这家店。”

  听说要让自己“带徒弟”,受益于俱乐部的孔小武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并且把自己创业的经验和教训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游奔。不到一年时间,游奔创立的“吃不胖”沙拉已经在长沙开了5家店。像孔小武一样,现在他的身边,也围着好几个有意要创业的社区年轻人。

  互帮互助,既是俱乐部的创业培训模式,也是整个怡园社区的运行模式。目前,这里登记在册的志愿者已有4000多人,他们多是获得过俱乐部帮助的人,其中就包括“半截人”周文辉。在周文辉看来,俱乐部的帮助让自己在长沙立住了脚,“我当然有义务帮助更多从外地来城市的人,找到归属感。”

  倚靠“他乡美”新市民俱乐部,坚持“不让最底层的人失望”的怡园社区已是湖南省城市化进程中的典范。“在这里,因为被看得起,所以他乡已变成了家乡”,已在长沙买房安家的张一芳,与无数和她一样的新市民一起,铺就了一道朴实但又美丽的城市底色。

责任编辑:千帆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