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一战"与北京

发稿时间:2017-08-16 15:24:57 来源: 北京晚报 中国青年网

■王密林

  在中山公园南门内,有一座著名的保卫和平坊。如今时过境迁,许多游客并不了解保卫和平坊的由来。作为明清两朝国都的北京,存留的牌坊比别的城市都多,而保卫和平坊是其中较为特殊的一座。

  保卫和平坊宽17米,高10.9米,是一座四柱三楼蓝琉璃瓦顶的青石牌坊。牌坊正中镌刻着郭沫若题写的“保卫和平”四个镏金大字,字迹遒劲凝重。此牌坊原建在东单北大街北西总布胡同西口外的大街上,原名叫“克林德”坊,是为纪念八国联军侵华中死亡的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而建。当年克林德就死于此地,此牌坊就是清政府向德国道歉的见证。谁料世事无常,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成为战败国,而中国却成了战胜国。于是,在协约国的提议下,将牌坊移建到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内,改为“公理战胜”坊,坊额字为许宝蘅书写。1952年,为了纪念在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将“公理战胜”坊,更名为“保卫和平”坊。

  一座牌坊,一段历史。保卫和平坊正是如此,要了解这座牌坊的由来,就要了解二十世纪前半段的动荡历史。今年8月14日正好是中国宣布加入协约国阵营、对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一百周年的日子,笔者恰在此特殊的日子游历保卫和平坊,不免有些感怀。本期的“品读”就为读者介绍百年前中国参加“一战”、组建参战部队、收容德国战俘、拆毁克林德牌坊的那段历史。

  1

  30万华工参与了“一战”

  1917年8月14日,北京城的百姓在这一天的政府公报上看到了当时的北洋政府对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的《大总统令》:“德国施行潜水艇计划,违背国际公约,危害中立国人民生命财产。中国政府曾因此向德国政府提出抗议,继而又宣告断绝中德外交关系。但时至今日,德国潜艇攻击如故,中立国船只被击毁。奥国也同德国采取同一政策。中国政府不得已于14日上午10时起,对德国、奥国宣告处于战争地位。所有以前中国与德、奥二国所订条约以及与中德、中奥有关的其他国际条款、协议,依据国际公法及惯例,一律废止。”

  这意味着中国在保持了三年多的中立后,终于宣布加入协约国阵营,正式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于1914年7月28日,因“萨拉热窝刺杀事件”而引起大战爆发,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两大阵营开始了拼杀,战火随即席卷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投入战争。战争爆发之初,北洋政府为避免战火蔓延至中国,宣布“局外中立”。但参加协约国一方的日本,却发起了对青岛德国租借地的德国驻军的进攻,并占领了青岛。实际上,日本军队也没去欧洲参战,其对德宣战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占青岛。中国中立地位刚一宣布,就名存实亡,陷入了“中而不能立”的境地,再难置身事外。更为可悲的是,别的国家在中国的领土上交战,中国政府居然宣布中立,这也是清朝和北洋政府的滑稽之处。

  随着战局的发展,渐渐地,主张中国参战成为朝野上下的主流意见。这一观点认为中国参加对德作战,从迫在眉睫处着眼,是为了应对日本的步步紧逼,为了在战后和会上占有一席之地;从长远看,是为了加入国际社会,走向国际化,使中国在新的世界秩序中有发言权。所以在宣战以前,北洋政府即采取“明守中立,暗事参加”的“以工代兵”办法,派遣华工出国。“一战”期间,英法俄三国共招募华工30万人,有的从事后方的工业生产,有的被投放到前线,从事挖掘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掘埋尸体、清扫地雷、筑路架桥、解运粮草、装卸给养等工作,甚至直接参与战斗。据统计,整个战争中,约有两万华工付出了生命。

  1917年时主政的段祺瑞亦相信,“日本既已加入,我若不参加,日本对青岛势必染指掠夺”,而“德国虽系当今之强国,但众怒难犯。料其难以取胜。将来协约国取得胜利,中国将成局外之人,而我国参加,那将迥然成另一局面。到时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和会上有我一席之地, 必将提高中国之国际声誉。”除了争取国际地位外,段祺瑞还有一个动机,那就是借此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北洋政府对德宣战的直接原因,是德国的潜艇无差别攻击中立国的商船。在1917年初的一次潜艇攻击中,543名华工不幸死亡。因此,北洋政府先是在同年3月份对德绝交,后是在8月份宣战。

  2

  曾训练三个师的参战部队

  北洋政府在3月与德断交后,就立刻收回了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解除在中国的德军武装,并停付德、奥两国的庚子赔款。在8月份对德宣战后,获得协约国许诺:庚子赔款自1917年12月起暂缓5年偿还(俄国仅同意缓还1/3),免加利息;德奥赔款永远撤销(占庚子赔款总数的20.91%,其中德国9000余万两,奥匈400万两);改变《南京条约》“协定关税”条款规定的5%固定税率,允许中国提高5%关税;天津周围20里内允许中国暂时驻军,以防范德奥侨民。

  作为中国的政治中枢,北京有很多与“一战”相关联的遗迹,因中国远离“一战”的主战场,过了百年,这些遗迹基本已为世人所淡忘。

  笔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到,对德、奥宣战后,北洋政府于1917年12月18日任命段祺瑞为“参战督办事务”,是即将组建的参战军的最高指挥官。1918年3月1日,成立了参战督办事务处,参战督办处隶属于大总统,处理国际参战事务。作为参战的最高统帅机构,其办公地点设在今美术馆后街路东的北洋将军府。北洋将军府是在1914年6月30日,袁世凯颁令撤销全国各省都督后,在北京设立的将军府,直接隶属于大总统,为“军事之最高顾问机关”,实际上是一个荣誉机构。将军府统一授予将军称号,凡在一省做过都督而被解职来京者,其将军称号冠以“威”字,如段祺瑞是“建威上将军”。凡在地方依旧管理军事者,其将军称号冠以“武”字,如冯国璋是“宣武上将军”(督理江苏军务)。

  除了参战督办事务处外,北洋政府还成立了参战军训练处,负责人称为“督练”,由靳云鹏充任,负责参战军的指挥、训练、卫生和补给等一切事宜,地点设在北京的黄寺。

  事实上,北洋政府并不像战后一些国家所指责的仅是口头上参战。1917年9月14日,北洋政府正式宣布愿意派兵到法国参战,提出中国可以在6周内向法国派遣2万至3万名士兵。为此,还抽调精兵组建了三个参战师,除驻济南的第二师外,第一师驻北京北苑,第三师驻北京南苑。但是,由于日本没有为协约国向欧洲战场派去一兵一卒,只是派了舰队为商船护航,因此日本也不想让中国派兵去欧洲。在西方列强包括日本极力阻挠下,中国最终没有能够派兵参战。

  1918年11月11日,德国战败投降,协约国取得了胜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9月15日,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宣布结束对德战争状态。

  通过参战,中国废除了与德、奥之间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开了近代中国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之先河;停付或缓付了庚子赔款及其他对德借款的息金,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参战还使中国赢得了进入国际社会的入场券,首次以战胜国的身份参与国际关系体系的重新安排,成为国际联盟的创始会员国,与国际社会建构起更加紧密的制度性联系。战后,中国通过一系列的条约与协定,还从德国获得约8400万元的战争赔款。加上中国在战时所获的德国船只,以及被免去的庚子赔款,中国总收益达2.5亿元。这是中国在近现代频繁的对外战争中,唯一实际获得的战争赔款。

  (下转第34版)

责任编辑:千帆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