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恢复高考那年

发稿时间:2017-08-15 08:18:13 来源: 黑龙江日报 中国青年网

  陆启明

  1977年高考有约540万人参加,虽然时间已经冲淡我记忆中的高考情景,但是从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以来,每年的这两天都成为全民关注的大事,如今2017年,四十年的光景,承载了多少学子们的梦想,也让我回忆起了当年高考的往事。

  1977年,经过了十年的停滞,国家恢复了高等教育考试,让我们这些广大知识青年,有了希望和寄托,擦出了新的生活火花,为能走进曾经学习过的课堂,重温以往的校园生活,可以说是再开心不过了。此次考试,得到绝大多数的年轻人积极的响应。那段时光,全连上下一百多年轻人,有近一半人,跃跃欲试,数理化、外语书都带在身边,有很多人让远方的家人,邮寄过来课外书,有很多有心人,把上山下乡时带的书拿出来学习,更有不少战友请假,到佳木斯新华书店去买复习书。

  我当时的工作岗位在马号,除了喂马草料,给马饮水,清除马粪,时间相对充足。其它排的两个哈尔滨老乡,因为清静,就选择在我这里看书。有些难题让人头疼,但还是经共同努力,把难题迎刃而解了。那时学习的亢奋,让大家都没有了时间观念。炊事班的战友几次来催促吃饭,因为饭都重新热了好几遍。对于战友学习的态度,都能充分理解而且支持。连长和指导员,还有很多老职工,都在为我们创造时间。所要进行的工作,都提前完成,必须要做的工作,让老职工和干部家属来完成,让我们这些年轻人都非常感动。

  那段时间,我投入了很多精力,确实很辛苦,但年轻是我们的资本,一夜的休息,浑身轻松了许多,又投入到新的一天学习和工作中。每个准备参加高考的战友,都不甘寂寞,把书和笔记本,放在书包里,随时带在身上,田间地头都变成了学习的课堂,仿佛又回到以往的学校,又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记得有两天,连连秋雨,伴着散落的雪花,不能下地干活。

  大家都自由活动,有在自己的单铺上看书的,计算公式的,写作文的,有到连队场院干燥室复习的,有在拖拉机驾驶室内闻着柴油味儿,看着淅淅沥沥的雪花写作的。尤其在晚饭之后,书和本子代替了象棋和扑克牌,大家都很忙,看着、写着、计算着。但大家认为苦和累是值得的,感觉不参与高考就是一种浪费,可以这么讲,忘了北大荒初冬的寒冷。

  咱们三营生产连,来自上海、北京、天津的知青,以及杭州和黑龙江本地的年轻人,把学习课本拿出来,努力地看着、学着。白天出工,不能耽误工作。晚上到深夜,宿舍变成学习的天堂,抓紧一切业余时间,来补习、来充电。相互补充、互相探讨,把忘掉的知识再捡起来,更多的是捡起以前的美好回忆。

  经过努力,通过考试,上海的徐意考入了上海复旦大学。北京的金凤来,考入了北京国际关系学院。还有刚到连队不久,才来一年的哈尔滨两个小青年儿,男孩儿考入了哈尔滨冶金测量学校,女孩儿进入了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可惜的是,我虽然每天都在学习,但最终没能参加当年的高考。记得1977年恢复高考前,群众推荐是重要的,也挺残酷,这是要伤感情的。说句心里话,谁不想改变自己的人生啊,这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也要掂量掂量自身的半斤八两,更要重新认识自我。平时都在一个屋檐下,同吃一锅饭,怎么好去伤感情,最后我和很多战友只能放弃了,因为每年推荐的工农兵学员只有一到两名。

  这里要重点提提我的同志蔡支边。他是农场老职工的后代。他的父亲在1958年,随着北大荒十万官兵转业来到友谊农场十八团,后来到新建的宝山农场,相对比较艰苦。他考上了八一农垦大学,临走时,大家送他到村口,挥手告别,鼓励他努力学习。他说,三年后再回来,看着他流出的眼泪,我们也被感动了,在轰鸣的拖拉机声响中,车已远去。

责任编辑:千帆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