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永不褪去的军人本色

发稿时间:2017-08-11 08:55:22 来源: 大众日报 中国青年网

□ 本报通讯员 蒲创科

  本报记者 魏 东

  7月31日上午,胜利油田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美术书法展在胜利广场举行。150多幅主题鲜明的作品,集中展现了油田广大退伍军人忠诚、勇敢、奉献的高尚品质。

  自1978年以来,先后有15006名复转军人脱下了军装,穿上胜利油田红工装。

  如今,这些复转军人,“退役不褪志,退伍不褪色”,充分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军人作风,传承军人雷厉风行、纪律严明的优良传统,在艰苦岗位上主动挑大梁,以苦为乐,已成为油田发展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脱下绿军装,穿上红工装

  他叫梅苏南,现为黄河钻井40706队队长。工作十年来,他从钻工干起,一步步走上队长的岗位。在他的生命中,永远忘不了蜿蜒曲折的川藏线,忘不了昼夜温差20多度、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忘不了负重60斤、徒步50公里的高原训练,更忘不了烈日下车内温度达50多度的装甲战车……

  身着绿军装,他曾奔赴老山前线,在浴血奋战中赢得一枚枚闪耀的军功章;身着红工装,他把工作岗位当作组织交给的一块“阵地”,用热爱和忠诚践行着入党誓言。

  他就是被员工亲切地称为“娘家人”的胜采厂管理二区注采201站党支部书记王友忠。担任党支部书记20年来,他时刻把员工群众装在心里,员工群众用声声赞扬奖给他又一枚闪耀的军功章。

  闪耀军功章的背后是王友忠传承胜利精神,深刻汲取石油师人的优良传统,恪尽职守,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结果。

  石油人与军人,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1952年,中央军委发布命令,19军57师成为石油工程第一师,投身中国石油工业,成为当时石油战线上的主力军。

  大庆、胜利因“石油师人”而发现,管理上自然而然传承了很多军队特色。正是这种胜利本色,一直以来,油田始终坚持发展的同时不忘回报社会,履行国企责任,认真做好复转军人接收及安置。

  实践证明,广大复转军人把油田当第二军营,在艰苦岗位上主动挑大梁,以苦为乐,已成为油田发展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退役不褪志,退伍不褪色

  每天清晨、午后,管理局机关大院的每栋楼,每一层的楼道、卫生间都会出现周景光的身影,窗台、墙角、卫生间每一处,每一个点都会仔细检查。

  周景光,石油化工总厂护卫大队一中队队长兼书记。作为油田最早“走出去”承揽业务的单位之一,1999年3月,周景光带着63名车间员工一起来到局机关大院,负责护卫和保洁工作。

  管理局机关是油田对内对外的“窗口”,治安守卫和环境保洁工作更是“窗口”中的“窗口”。

  面对全新环境,周景光凭着军人特有的坚韧和果敢,实施半军事化管理,严格执行一日生活制度,锤炼了一支过硬护卫队伍。

  事实上,周景光只是油田复转军人“退役不褪志,退伍不褪色”的一个缩影。

  今年32岁的隋秀杰,2006年参军入伍,在济南军区某部经历了2年坦克兵的摔打磨练后,2009年退伍分配到纯梁采油厂井下作业大队,成为一名作业工人。

  脱下橄榄绿,换上红工衣,隋秀杰抡起管钳,踏上了一个全新的“战场”。他从最基础的开始学起,最终成为操作岗位的行家里手。2011年隋秀杰取得大队职业技能竞赛第一名,成为同年兵里的佼佼者。

  在胜利石油管理局党委看来,让复转军人时刻牢记自己是个兵,工作有目标,生活有奔头,困难有依靠,进步有舞台,既是油田党委对复转军人关心爱护的具体体现,更是打造人才幸福高地的需要。

  多年来,胜利油田广大复转军人永葆军人本色,在保油上产、生产抢修、小区服务等工作中不讲条件,优质高效地完成任务。

  井下作业公司王猛先后转战陕北、贵州、重庆涪陵等多个外部市场,受命组建油田第一支带压作业队;桩西采油厂魏延刚先后参与研制钻铣与油管试压一体化装置,大大提升作业施工效率。

  争当排头兵,全力创效益

  7月30日晚上,在胜采厂举办的庆“八一”表彰文艺晚会上,被授予“十佳钢铁战士”的岳庆峰、巴健波、苟朋等10名复转军人披红戴花,“闪亮”登场上台接受人们热烈的掌声。

  在作业战线开展“十佳钢铁战士”评选,胜采厂已连续举办10年。“钢铁战士不是喊出来的,是全厂近500余名在职复转军人干出来拼出来的。”谈起“十佳”,胜采厂党委书记宋政谦说。

  胜采厂共有复转军人1500余人。其中,作业系统一线岗位就有282人,占到作业员工总数的近1/3。和胜采厂作业队伍一样,开发单位作业队伍中,复转军人的比例几乎接近三分之一。

  为让在职复转军人感受油田党组织温暖,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各单位党委创新思路、完善机制,不拘一格选人才,多方为复转军人搭建“干事创业”平台,采取导师带徒、帮扶结对等形式,广泛开展业务技能培训、技术比武、岗位练兵等活动,为复转军人“壮骨充电”。

  37岁的于海峰连续15个夜晚战斗在作业抢修第一线,成功拿下了7口作业施工井,相当于全队一个月的工作量;河口厂护卫大队以《三大条令》为标尺,培养护卫队员的奉献精神、冒险精神、团队精神、服从精神等特殊品质。

  1米9的大个儿,配上内向不爱言语的性格,冯春雷仿似天生一副军人模样。2004年参军,2006年复员,冯春雷在结束了2年通讯兵生涯后,来到东辛采油厂,成为一名采油工人。

  虽说从戎装到工装,身份变了,可在他的内心深处:阵地仍然在——采油岗位就是冲锋陷阵的新阵地。

  目前,胜利油田各条战线上已经有近千名“老兵”走上了管理与技术岗位,他们在工作中争当生产能手和技术革新尖兵,始终保持着军人冲锋在前的本色,争当排头兵,全力创效益。

  苟鹏,现为胜采厂井下作业大队作业15队技术员。参军时,他在武警北京总队9支队,负责驻华大使馆的保卫工作。2005年12月退伍。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走出军营,步入社会,油田给了我一个平台,我就要还油田一份精彩。”这是苟鹏的心声。

责任编辑:千帆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