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农民工不站马路渐成新常态

发稿时间:2017-08-10 08:24:26 来源: 工人日报 中国青年网

  当很多人睁开蒙眬的双眼准备起床的时候,合肥市包河区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已经开始退去一天的喧哗。

  每天凌晨5点至6点,是这里最热闹的时候,数百名农民工集中在此等候着雇主到来。

  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建于2016年9月。此前,这里是一个自发的农民工集散地。无论冬夏,每天清晨时分,大量农民工从城市的四面八方涌过来寻找短期的、临时性的工作。在高峰时段,当地交通接近瘫痪。而当“大潮”退去的时候,地面上会留下一堆堆垃圾。更严重的是,由于人员过于集中,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

  农民工站马路乱象引起了当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如何对这种临时性用工进行规范化管理?当地的做法是,建立一个公益性临工集散地。运行近一年时间,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是,农民工不站马路渐渐成为一种新常态。

  精细劝导,农民工不再站马路

  作为合肥市首家公益性临工集散地,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由合肥市包河区政府投资兴建、包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管,同时委托一家民营人力资源管理公司——安徽巧渡阳光民生教育投资有限公司管理。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临工提供临时性停歇场所,引导农民工、包工方“双入内”,改变之前的若干乱象。

  52岁的吴汉银是安徽阜阳人,他每天6点准时到凌大塘找活干。吴汉银曾经去过很多工厂找工作,可是都因为年龄大了而被拒之门外。“孩子大了,成家立业等着花钱,我只能到这来找临工。”

  吴汉银说,临工也分为大工和小工。“大工需要一定技术,一天工资两三百元,小工基本上都是力气活,一天工资一百五六十元。”

  吴汉银干的基本都是砸墙、卸车、装车之类的小工,他一个月有20天左右能找到活干。“有个集散中心还挺好的,以前都站在马路上,经常因为抢活打起架来,现在有人帮忙维持秩序,还帮我们清理垃圾,白天太热或下雨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去大棚里歇息,里面还免费提供开水。”

  家住肥东县的刘连玉每天也会来凌大塘找临工,她一个月最多能找到十几天的活,做的大多是工地上的保洁工作,一天工资一百二三十元。“我每天5点到这里,一般先去集散中心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工作,如果等到上午10点还没有,我就回家。”刘连玉说。

  据安徽巧渡阳光民生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宋凡介绍,在集散中心成立之前,每天大约有400多人在此聚集,越过安全线,站在马路边,人最多的时候能绵延三四百米,严重阻碍交通。“他们生怕站远了等用工方的车子来了抢不上前,都争着往前站,最后都站到马路中间去了。现在,没有一个人再去站马路。”

  宋凡表示,有这样的效果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劝导入内”的工作方面有精细举措。

  集散中心成立了专职劝导队伍,配备了5名态度亲和、劝导经验丰富的专职劝导人员。他们将劝导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梳理成一本《劝导引导业务指导手册》,以提高劝导人员的业务能力,并对其进行量化考核,时间段也由早高峰集中劝导发展到全天候随时劝导。

  同时,集散中心从临工中遴选了一批具有影响力、支持中心工作的“临工头”加入编外秩序维护员团队。

  前来招工的车辆同样有着非常精细的流程化管理,杜绝随地停放、在马路上拉人等现象。

  精心服务,农民工主动入内

  从外面看,临工集散中心是一个占地约500平方米的彩钢瓦大棚。棚内地面整洁,没有一点垃圾。一块高约2米的电子显示屏上滚动发布着各种用工信息。集散中心旁边设有1个早餐服务区和2个厢式公厕。

  集散中心的工作人员把一摞厚厚的登记表拿到了《工人日报》记者面前。登记表分为用工方和临工两大类。临工又有木工、瓦工、电工等更加细致的不同工种分类。据了解,来这里找工作之前,每一位临工都要填写基本的身份信息和自身技能、工种等,还要提供身份证复印件。而用工方则同样需要登记单位基本信息、招聘工种、用工数量、招聘要求等。

  截至目前,凌大塘集散中心已登记在册临工2187人,登记率达90%以上,已发布超9万个用工需求信息,备案系统内的临工人均收到过10次左右的信息,每天的用工对接成功率超50%。被邀请主动上门登记备案的单位有400家,近50家成为优质客户,月度提供信息均超400个,需求主要体现在砸墙、打扫卫生、装卸、杂活、泥瓦工等岗位。

  “单位用工规范,临工无投诉,满意度超95%,一次对接后双方后续自动对接的不在少数。”凌大塘集散中心党支部支委刘涛说。

  为了保证临工接活的可持续性,集散中心免费开展包括电焊工、电工、装饰装修工3种专业在内的技能提升培训,100多名农民工参加了培训。

  刘涛还表示,目前集散中心的用工信息量还不充足,信息转化匹配度还有待加强。“因用工招工的结构性矛盾,刚需上是用工信息不足。有些临工不愿进厂,不愿做长期工,这些情况加剧了信息匹配的难度。我们还需进一步拓展信息,定期规模化的月度双选会需要加强。”

  特色建“家”,农民工更有归属感

  集散中心的临工登记表上特别设计了“政治面貌”一栏。

  2016年初,合肥市包河区常青街道党工委以强化临工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为目的,将凌大塘集散中心纳入非公党建领域。党支部书记由宋凡担任,目前有3名支委和23名临工党员。

  今年55岁的淮北人郭吉玲是集散中心党支部临工流动党员之一。三年前,他来到合肥,一边陪伴在安徽建筑大学上学的儿子,一边在各个集散中心找临工。“合肥的十几家集散中心大部分我都去过,后来一个工友介绍我到凌大塘来,说这里服务好还容易找活,我感觉确实不错,就天天来这边。后来书记发现我是党员,就让我加入到他们的党支部,真的很幸运。”

  在常青街道有关负责人看来,除了“工棚里的党建”,集散中心志在打造一个临时工的“家”。 “最初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终于摸清方向了。临工从不理解到积极配合,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社会各界的认可,都让我们充满干劲。”宋凡欣慰地告诉记者。

  不过,宋凡同时表示,这条服务民生的路还很漫长。在做好凌大塘集散中心“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升级的同时,保障四大业务模块成新常态:临工不站马路新常态;临工专项培训新常态;开拓市场多找匹配的用工信息新常态;党建、工会等亮点工作新常态。

  “我们希望能将这里打造成一个人力资源超市,最理想的状态是临工不用到集散中心来,我们匹配好双方的信息,打一个电话,第二天临工就可以直接上班了。”刘涛说。

责任编辑:千帆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