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文化码头怎么走出供需不均衡

发稿时间:2017-08-08 09:06:32 来源: 解放日报 中国青年网

  ■郑崇选

  上海是我国重要的“文化码头”,来自全国乃至全球高品质的文化艺术项目和产品纷至沓来。但是,在文化市场繁荣的背后,也潜藏着供需不均衡的隐忧:一方面,高端演艺产品走马灯似轮番上演;另一方面,市民的文化消费形式依旧比较单一,看电视、看书报、上网等传统文化消费形式依然占据普通人日常文化消费的较大比重。究其原因,很大程度在于文化创意产业尚未与日常生活及其他产业形态充分融合,真正成为推动城市经济社会深度转型的支柱产业。

  上海要更好地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有必要通过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城市文化消费能级,进而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大力培育广大市民群众的文化消费习惯。

  文化消费习惯的养成,有赖于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政府和市场的大力培育。目前,上海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较为完善,政府也花了很多精力来提升公共文化产品的丰富性。但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即认为公共文化服务就等于免费服务。其弊端是,在享受多样性文化服务的同时,服务对象并没有养成积极的文化消费习惯。

  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过程中,文艺演出是各级公共文化配送的重要内容,一些演出在体量和规模上甚至与商业演出没什么差别。这种做法混淆了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市场的边界,不利于受众文化消费习惯的养成,也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应进一步明确,公共文化服务配送的产品,除去基本服务属于免费范畴,超出的部分都应该执行公益性收费标准。

  要逐步培育广大市民在基本文化服务得到满足的同时,养成在文化市场中进行文化消费的习惯,提升文化消费比重,进而以文化消费为动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发展。此外,还有必要规范市场类文化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遏制价格乱象。

  其次,充分尊重文化市场的自身发展规律。

  健康发展的市场,能够及时捕捉消费者的文化需求,进而在需求满足过程中不断生产、开发种类多样的文化产品,形成供需两旺的文化消费市场景象。这对城市文化多样性的提升将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

  具体而言,要积极引导不同文化需求的市场表达机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文化创造活力,平衡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相互关系,系统评估关于文化发展的专项政策,尽力避免文化政策对于正常文化市场的负面作用。近年来,上海戏曲艺术中心通过举办“上海小剧场戏曲节”,推行低票价,并向所有热爱艺术的年轻人敞开大门,为实验性、先锋性、探索性小戏提供演出空间,赢得了大量年轻观众,使体现上海地方特色的传统戏曲获得新的生命,为赢取市场、培育受众打下了坚实基础。

  再次,在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中提升文化原创能力。

  上海文化原创力的提升,一直受到各方人士关注。政府部门的推动办法一般是两种形式:一是引进外地优秀人才,二是加大财政资金的资助力度。这两种办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缺点也显而易见,即局限于文化系统内部,没有在全社会培育出真正的内生动力。

  文化原创力的提升要在系统内力量的基础上,充分扩展视野,大力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为此,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中,汇聚各类网络平台的文化创造,依托各种类型的优质创意,做好网络文化产品的线下开发;二是推动文化创意园区与日常生活的紧密结合,使文化创意融入具体细节之中;三是借助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大力支持群众的文化自治和文化创造,兴起群众文化的创作热潮。

  最后,充分重视小众文化和新兴文化。

  要充分重视网络时代小众文化和新兴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以主流文化引领小众文化和新兴文化,进一步活跃街头文化、民间草根文化、先锋文化等非主流文化形态,以此丰富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可通过信息技术的创新推动文化形态的创新,延伸拓展文化媒介空间。运用信息、数字、网络、通讯等技术,加速上海城市文化的线上交互与线下体验融合,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多屏终端互动融合,以拓展文化传播和服务领域,提升新兴文化形态的持续创新,加速上海文化创新竞争优势的形成。

  当前,上海在网络新兴文化形态方面具备较好的基础,网络游戏、网络文学、数字出版等在全国占据领先位置。下一步,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积极健康的虚拟文化社群和虚拟文化形态,推动线上文化生活与线下文化实践的相互促进。同时,把各类健康有益的新兴文化逐步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之中,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新兴文化。

  在小众文化方面,上海已经产生了一些合法的街头表演艺术和公共雕塑艺术。但从总体情况来看,上海的小众文化还不够丰富,体量较小,不足以形成强烈的文化感受。我们应以开展城市文化氛围营造工程为契机,为文化多样化创造更宽容的环境,支持地方草根文化运动,支持地方多样社群文化发展,让更多类型健康的小众文化呈现在申城的大街小巷。建议在上海中心城区形成一批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元、充满艺术气息的城市街头表演区域或城市公共艺术装置展示区,为上海多样文化发展助力。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公共文化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辑:千帆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