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非攻兼爱:对墨子的回望

发稿时间:2017-08-07 08:22:54 来源: 工人日报 中国青年网

  随着传统文化承继的风生水起,关涉国学的潮涌强劲。

  然而,在当下盛行的“国学”观念里,人们通常会偏向儒家一统的格局,少有例外。实际上,国学,或者说传统文化的精深博大是离不开诸子百家的。除了宋明以降人们熟悉的、承续于孔孟(儒家)的程朱学说外,诸子百家中“无为”的老庄学说、兼爱非攻的墨家主张等,都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留有深深的印迹——即便排除纵横家、法家之类其他的学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现在仍是很多人乌托邦化的处事态度,而“兼爱”,西来的佛学有别于儒家“仁爱”的“博爱”未必不是得益于墨家学说。

  反过来看,墨家显然是少有人知道的学派,然而其代表人物,极端强调“为自己”的杨朱学说在世俗的社会中同样有牢固的影响,如像“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说是中国底层民众处世的重要价值观,恐怕也是可以成立的。

  我们要说,传统文化不是单一的那个门派,而是众家杂糅的综合价值伦理,正因为如此,“去伪存真”的扬弃才是正途,而不是一些人奉为圭臬的纲常礼教,不是君臣父子名下的“孝顺”。

  老庄的出世和孔孟的入世,这种看似矛盾的争端,这种各自侧重一面的思考和强调才是成就诸子百家欣欣向荣的基石。墨家实际上在当时也面临这样的诘难,如上面提到的杨朱无疑和墨家就是直接对立的,“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大公无私”的墨家学说与之完全相反。

  当然,不只是这样的“门派”纷争,不同处世价值伦理的追问让人们不得不去思考社会融洽的路向。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杨朱自私,墨子兼爱,大相径庭,水火不容,取舍显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比较起儒学当下的繁盛,纵观消费主义在貌似多元化环境下的张扬,人们是否应该向墨家的倡导有所回归呢?

  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显学之一,能与儒家分庭抗礼的墨家,随着历史河流的淘洗,现在已是“声息渐隐”。是遭到打压还是被刻意遮蔽?其声名之不彰的原因到底是如何?《兼爱者——墨子传》试图解答这些疑惑。无论如何,从这部30万字的书中,或许能够找到真实的原委。

  按作者的观点,先秦诸子的浩繁典籍被两把大火给烧得劫灰凋零是主要的原因:正是秦始皇嬴政的焚书坑儒和西楚霸王项羽的复仇之火烟散了包括墨家在内的“诸子百家”。

  秦朝短命,文化上的影响或许有限,然而,汉兴之后的“独尊儒术”对“诸子百家”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本来典籍就已经稀少,再有刻意的损毁遮蔽,要逃出厄运确实很难。董仲舒之后,孔孟之学大行其道,耳濡目染,长幼皆知。而“他者”学说,尤其是独立呵护“爱心”的墨家遭遇有意冷落,被打入冷宫,以后世杨朱“自私”到极端的守则之千年“苟延残踹”来看,不得不说是莫大的遗憾。

  作为先秦时代的思想巨子,曾与孔子齐名,与儒学并称,影响力远在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其余诸子百家之上的墨家,在《史记》中竟然没有专门立传。也有学者考证,司马迁所述原本是有的,只是被后代有意失传泯灭了。如若真如此,作者被“打入冷宫”的观点就值得品味。《墨经》一书原有71篇,但到后来只剩下一个篇目,内容据认为也是后人根据史料加入的。就连墨子的生平,也留下许多空白,墨子姓甚名谁,生卒年月,出身籍贯,妻室子女等,都成了历史的谜团。这些不同寻常的历史信息透露出的是,墨子学说成了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野草”。

  而封建当权执政者视如仇寇,文人士大夫讳莫如深,又是为何呢?我们从颇具民主思想的孟子笔下或能找到一点原因,孟轲认为墨子的兼爱是“无父无君”。这种有违君臣父子纲常的邪说被有意地遮蔽就不足为怪了。

  以《兼爱者——墨子传》的观点,这一切都是因为墨家推崇科学、注重实践、崇尚节俭、拒绝奢靡,与强权格格不入而引起的。另外,墨子反对以大吞小、恃强凌弱的不义之战,力主非攻兼爱,天下和睦。可以说,墨家学说不仅是表述美好愿望的民间话语,同时墨子也是一个知行合一思想的代表人物。

  遗憾的是,在商场、职场如战场的喧嚣中,世事变得有些吊诡:人们一边喝着馊味熏人的心灵鸡汤,一边有意淡漠对“兼爱”的守护和回望。

  应该向作者陈为人致敬。他试图“打捞”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一个“湮灭者”和“失踪者”,希冀复活中国古文明史上这样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也许作者的努力不能够振聋发聩,甚或还有些苍白,然而,“爱”相较于时下俗世的“幸福、快乐”不是更有意义吗?

  环视当下,兼爱、和平的思想意义实际上恐怕远不止于此。

责任编辑:千帆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