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他的生命如同一粒种子(书与人)

发稿时间:2017-07-27 04:24:29 来源: 人民日报 中国青年网

  袁隆平是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校教师成长为世界级的科学家,为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作出了杰出贡献。袁隆平是如何一步一步攀登上人生和事业的巅峰的,报告文学作家陈启文的新作《袁隆平的世界》试图对此做出自己的回答。

  说起来,出身于农民家庭的陈启文很小的时候就见过袁隆平,1978年那个站在稻田里给农民传授水稻栽培技术的黑黑瘦瘦的中年汉子一边吸着自己卷的烟,一边笑眯眯地看着稻田,这一形象多年后依然清晰。2009年,为了写作反映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报告文学《共和国粮食报告》,陈启文再次采访袁隆平。从2015年夏天到2016年夏天,陈启文追寻袁隆平的足迹,遍访湖南、湖北、云南、四川、江西、安徽、福建、广东、海南等杂交水稻的主产区、示范片和育种基地,与袁隆平以及相关领域的众多专家深入交流,一次次的对谈、一次次的游历令陈启文越来越深入到袁隆平的人生世界、科学世界和精神世界。

  “写《袁隆平的世界》不是要为了给袁隆平先生树碑立传,而是为了还原袁隆平。” 陈启文说自己并不想把袁隆平的故事写成一部励志经典。实际上,不少作品一味地强调袁隆平奋不顾身的科学钻研精神,对此袁隆平一半是好笑,一半是苦笑,不得不一再澄清事实,觉得把他塑造成一个“典型”会误人子弟。“很多作品不写科学,只写励志故事,写他如何在烈日下去寻找稻种,昏倒在稻田里,脑袋上长了几个疖子,腿上有多少蚂蟥,但是这个形象与我的农民父亲有什么差别呢?我们的那些农民父亲,不一样也是头上好多疖子,在烈日下暴晒,腿上也有蚂蟥吗?袁隆平既然是一个科学家,写作者如果不把那些关键技术搞清楚,你怎么能写出来袁隆平的价值和意义呢?”陈启文说。

  但对于自认是“科盲”的文学家而言,要搞懂杂交水稻的科学原理和关键技术,同时还要把那些艰深枯燥的科学术语、科学数据用文学的手法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谈何容易。陈启文只能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简明教程》开始一字一句地“啃”,带着问题去现场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位杂交水稻专家在审阅了书稿后对陈启文说:“隔行如隔山,你已经翻过了这座山。”

  陈启文说,写作《袁隆平的世界》使他更深刻地体会到,科学攻关绝非“奋不顾身”就能攻克的,而是有一些关键性因素在起作用,成败的关键往往取决于人生境界。按哲学家冯友兰的分析,可以把人生境界从低到高划分成四个层次,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袁隆平无疑已经抵达人生的最高境界”,陈启文说,“袁先生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在做他所做的事。人生境界的高超推动了袁隆平在探索科学真理的道路上不断攀登。”

  回顾来时路,袁隆平从而立之年投身于杂交水稻研究,到四十不惑时终于蹚出一条路来,一路攻克三系法、两系法杂交水稻的关键技术,在年过古稀之后又向中国超级稻发起攻关,如今袁隆平早已迈进耄耋之年,还在继续攻关。“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夫子说这话时才63岁,而袁隆平此时的年龄已经远远超过了孔夫子当年的年龄。陈启文在序言中写道:“当一粒粒种子成为一个人的生命年轮,他是不老的,他的生命依然像种子一样充满了活力,一旦播种就会喷薄而出,生机勃勃,这兴许就是他一直不懈地保持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责任编辑:千帆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