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柯杨
飞机穿越2600公里,从河南郑州直飞新疆哈密。一靠近新疆这片占全国面积六分之一的国土,晴热、炽烈就包裹了我们。
距离河南省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奔赴哈密已近半年,7月初,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特派记者走进哈密,从河南投资建设的一个个项目中,从豫哈两地携手参与的一系列交流活动中,从“幕后援疆人”的庞大群体中,感受河南重智重文重情“柔性援疆”的浸润,感受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谐生态”的勃发。(见7月7日~15日本报报道)
从1997年我省启动援疆工作以来,豫疆牵手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新一轮援疆工作自2010年拉开大幕,围绕新疆社会稳定、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乘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河南援疆人持续行进着、探索着。
“祖国大家庭、安全大屏障、战略大通道、资源大基地”,每位援疆人来到这里,都会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援疆的意义,都会油然而生神圣感、使命感、责任感,都会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为国家分忧,为边疆奉献,为人生添彩。
援什么?怎么援?这些问题时刻萦绕在援疆人心头。物质毫无疑问是基础。对接中国证监会郑州商品交易所,红枣期货研发上市取得重大进展;豫疆多式联运货运专列项目正在推进,河南和哈密将对开铁路集装箱货运专列;全疆畜牧兽医行业第一家院士工作站,在哈密揭牌成立……产业带动就业、保障改善民生、加强人才交流,仅今年以来,河南援疆前方指挥部启动、推进的建设类项目就有41个。在河南援建的巴里坤县萨尔乔克乡自流井村小学,校长讲了这样一件事,几个孩子鼓着勇气跟他说:校长,我们放假了也想来学校,这里的饭好吃!
援疆辛苦。对援疆人来说,家与国、情与理、小我与大我,学会取与舍是“必修课”。一位援疆人感慨,这个群体中,人人都有白发父母、稚齿幼儿,背后都有几个家庭在默默付出,都有感人的故事。援疆也幸福。好想你集团新疆“唱歌的果”项目建成后,能带动哈密伊州区五堡镇的葡萄种植户每户年增收数千元。项目开工时,葡萄种植户竖起大拇指由衷赞叹:河南的援疆亲人是好汉,是“儿子娃娃”!
一代代援疆人接力前行。新时期,智力、文化、情感援疆越来越必要,越来越重要。不仅仅是第九批派出的223名援疆干部人才,在他们身后,更多的河南人投身到援疆大潮中——
技术来支援。河南名医哈密行、中原名师哈密行、交通建设专家哈密行……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来到哈密,倾情帮扶,倾囊相授,开展数月或一年的短期援疆。
文化在交流。7月初,河南一批书画名家来到哈密进行交流,所到之处“圈粉”众多。豫剧、钧瓷、汴绣……厚重的中原文化润泽边陲,两地文艺爱好者的认同感,在潜移默化中悄然生长。
精神在传递。跨越黄河、翻过天山、走过戈壁,焦裕禄精神被带到哈密。它如同一盏明灯,为每一位参与援疆事业的共产党人指引前进的方向,照亮前行的道路。
情感在交融。登封老井村和哈密一棵树村,濮阳县西辛庄村和哈密道沟村,两地越来越多的乡村主动“结亲”。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但人们的心像石榴籽一样,早已紧紧靠在了一起。
“我是哈密人,也是‘疆二代’,我的祖籍在河南!”在哈密采访期间,不时会听到这样的说法。上世纪50年代,数万名河南青年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一起,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不远千里支援边疆。他们把根扎在了这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辛勤的汗水将戈壁荒漠浇灌成万里沃野。
今年1至6月,哈密至郑州特高压直流输变电工程已累计向河南送电221.11亿千瓦时,占全疆外送电量的近九成。河南一亿人的大市场,成为哈密稳定和发展的有力支撑。
就在7月6日,濮阳市人民政府和伊吾县人民政府正式签署了交流合作框架协议。以此为开端,河南多地都将开启自己的对口援疆事业。
夏日炎炎,但在哈密人看来这也是“甜蜜的季节”。工地上、田野间、大街小巷,哈密瓜的香味儿萦绕鼻尖,滋润着建设者的心脾。城郊的河坝两岸,百余岁的左公柳老而弥壮,依然在为守护边疆的人们送去清凉。③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