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绣娘向嘉宾展示彝族镂空绣作品。 王林成 摄
中新网六盘水7月7日电 (王林成 蒲文思)7日,第十四届中国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节开幕式暨水城古镇文化周启动仪式---凉都锦绣坊百佳绣娘手工技艺展演雨中拉开序幕,六盘水百名绣娘雨中竞技,绣出“指尖上的幸福”。
开幕式现场,布依族、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绣娘身着节日盛装,各展绝技,编秀、平绣、镂空绣、剪纸绣、蜡染等技艺让在场嘉宾大饱眼福,频频点赞,百名绣娘指尖翻飞,不一会,一幅幅精美的作品便呈现在众人眼前。
活动现场,绣娘向嘉宾展示将刺绣与手机壳融合在一起的作品。 王林成 摄
“把刺绣作品和手机壳融合到一起,很受游客欢迎,每个手工的手机壳能卖到160元左右的价格,因为手机壳面积小,不但缩短了工期,也提高了我们的劳动附加值”,来自盘州市羊场镇的苗族绣娘罗奇敏说,传统技艺如果能够迎合大众需求将大有可为。
据了解,2014年罗奇敏成为六盘水市十佳绣娘,回到老家后便成立了少数民族服装设计制作中心,联合了村里的60多名绣娘一起做刺绣,“现在我们的产品走出了大山,被四面八方的游客带走,村里以前只能做家务、照顾老人孩子的妇女如今最少的每个月也有近2000元的收入。”
“长角苗族的数纱绣和其他民族不一样,要数一颗颗纱线来绣,它有自己传统的图案---团图案,因为六枝特区梭嘎乡有十二个长角苗寨子,所以十二个图形就代表十二个寨子以前迁徙,老人没有文字记载,就把它记录在刺绣上,记录了他们迁徙的那段历史”。来自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梭嘎乡陇戛寨的绣娘杨二妹说。
“镂空绣是彝族唯一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绣法,有120多种针法和技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镂空绣传承者袁秀莲介绍说,“锦绣计划”不光是妇女脱贫的有效路径,更是对古老技艺的一种传承和发扬。
作为2015年贵州省政府十件实事之一,“锦绣计划”通过优先发展民族刺绣、蜡染和民族服装服饰业,每年通过培训,带动从事特色手工产业的妇女及其家庭脱贫,鼓励妇女创办特色手工企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居家灵活就业。
截至2016年,通过参与手工业而脱贫的建档立卡贵州贫困妇女达1.01万人,人均增收5000元人民币,而一个中等技能的绣娘年收入可达3万元人民币,相当于贵州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倍多——“指尖”上的“幸福”正变为现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