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荣耀?》
绘画:吕品仪(11岁) 北京汇文一小五年级(3)班
《“王者”,荣耀?》
绘画:吕品仪(11岁) 北京汇文一小五年级(3)班
编者按
对于“网游”,一直非议多多,一款叫《王者荣耀》的游戏近来更引发出无数争议。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款“手游”如今竟席卷各个不同的年龄段,在原本斥责孩子们不该沉迷于网游的家长中也不乏痴迷者。有人认为,“腾讯”聪明了,在游戏中融入历史人物,“寓教于乐”,能让参与游戏的人对历史产生兴趣。但也有人指出,指望从游戏里学习历史岂不是教育的失败吗?!貂蝉爱慕赵云、荆轲改了性别、李白成了刺客、名医扁鹊是用毒高手……这种将历史人物“一锅烩”并试图借用历史人物进行英雄设定的方式,不仅肢解历史、亵渎古人,而且误人子弟。为限制未成年人每天登陆时长,从7月4日起,“腾讯”推出了“12岁以下未成年人每天限玩一小时”、“绑定硬件设备实现一键禁玩”等“防沉迷”举措。这种新的“防沉迷系统”能奏效吗?对于《王者荣耀》及其诸多质疑,孩子们是怎么看的?
对“王者荣耀”非要“上纲上线”吗
张天怡(17岁)
挤公交车回家的时候,路过一所小学,正是放学的时段,只见从车头前面急匆匆跑上来几个穿绿白校服的男生,叽叽喳喳地讨论着《王者荣耀》里哪个英雄最厉害,是荆轲、项羽、李白还是宫本武藏?我看着他们眉飞色舞的样子,突然想起自己追看《哈利·波特》的岁月。
喜欢一个角色,一个NPC,是因为我们从中发现了自己。当年的《哈利·波特》盛极一时,人手一本。它流行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绚烂奇幻的魔法世界所带来的魔幻空间,而是读者与角色心灵上的互换体验。哈利是我小时候的超级英雄,他善良、勇敢,瘦弱的身躯撑起整个霍格沃茨的希望;他的童年并不快乐,但哈利仍然以爱去拥抱世界,对抗伏地魔。小巫师们拯救完世界后依然要参加期末考试等种种情节,让我有太多认同感,心有戚戚焉。同时,内心深处我想成为哈利这样的人,我不想成为无责任世界的一部分,我愿意用对这个世界的爱去守护它。
《王者荣耀》自从一上线就争议不断,不管是小学生对该游戏的痴迷程度,还是游戏本身“歪曲”历史人物形象,一直受到口诛笔伐。我认为既然发现了这些问题,就要积极地去解决,去引导学生了解真正的历史人物,合理利用游戏时间,而不是一味地抨击和禁止。说到底,《王者荣耀》不过是一个游戏,其中的人物也只是一个个代号,不必太过上纲上线。若是一款游戏就直接影响了学生们的历史观,是否也表明了教育的失败?
我觉得,可以把《王者荣耀》当成是我们面对新生事物的反应与应对能力的一种考验。从这款游戏中,人们更应该关注孩子们的心里诉求和精神依托。大人们眼中的游戏妖魔,可能只是孩子们在面对学习压力上的一种精神释放,脱离了游戏世界,我们仍是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万千学子。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学生们就可以扮演另一个自己,在新的世界与伙伴们并肩作战,完成自己的超级英雄梦。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梦。如果问80后,他们小时候想成为什么,或许不少人会答孙悟空或者哪吒;我拽着90后的尾巴,会答钢铁侠和李逍遥;至于大多数00后,如今网络游戏与网络小说的流行,给了当下年轻人更多做梦的选择。在那些幻想中,英俊且强大的化身成就了人们实现另一种自我的愿望,为玩家则从中寻找到一种别样的自我认同方式。
本文作者女,出生于2000年2月,现就读于东直门中学高二(7)班。
“王者荣耀”到底是不是“洪水猛兽”
杨好(13岁)
从小到大,我几乎没赶过时髦,没追过潮流。可最近一款手机游戏却引起了我的注意。课下,同学们谈论的是它;课上,老师们评论的是它;网上也没少有对它的评论和报道。之前也有一些游戏很受欢迎,但从来没有一款游戏能引发这么大的关注。有人认为,《王者荣耀》让孩子们有了学习历史的兴趣,但也有人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这么一种“手游”有是非之论吗?我看还真不好说。
《王者荣耀》是一款需要技巧的角色扮演式格斗“手游”,我就是奔着《王者荣耀》绚丽的人物设计和梦幻场景去的。里面有很多角色,大多是古代英雄和神话人物,三国时期的英雄很多,像什么刘关张、曹操(好像唯独没有孙权)、周瑜、大小乔、夏侯惇等,我确实从这些人物设计中了解了这些人物的关系和相关历史知识,也算是《王者荣耀》的良心制作。而且,人物的招式也有与文学相关的,例如李白在《王者荣耀》里是“青莲剑仙”,历史上李白号“青莲居士”,他的其中一个招式叫“将进酒”;项羽和虞姬各有一款皮肤叫“霸王别姬”……从这些方面来看,《王者荣耀》是一款不错的游戏,它没有暴力场面,没有不健康的内容,加上游戏进行时英雄们会说一些口头禅,内容风趣,有的也会突出历史人物的特点。感觉《王者荣耀》在某种意义上说,确实间接地培养了同学们对历史的兴趣。
当然,这款游戏也存在不少问题,最主要的就是对玩家的影响。《王者荣耀》和很多网络游戏一样,要想称霸服务器,最好的方式就是充钱。把钱财花在虚拟的东西上,也许现在会有用,会觉得玩游戏时很爽,但将来呢?总有一天这款游戏会消失在大家面前。用来买人物也好,买皮肤也罢,那些钱——可能有人会说“做人别那么物质!”但父母的钱终究来之不易,给游戏充钱是否有意义?还有,如果不想充钱的话,得到想要的东西还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每天都要登陆游戏,它会每天勾着我们,消耗我们的时间和精力,玩游戏的人不得不经常想着它,这多多少少会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我觉得,适当游戏有益身心,还能让我们了解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东西。评判一个手机游戏是不是危害我们的“农药”,是不是“洪水猛兽”,主要取决于玩游戏的人。游戏只是游戏,它们并不会真正改变什么,真正能让我们快乐的是我们的心态,游戏只是个辅助。如果我们能和《王者荣耀》合理“相处”,它还能变成“洪水猛兽”吗?
本文作者女,出生于2004年2月,现就读于北京五中学分校初一(4)班。
“王者”如何才能不变成“农药”
潘浩然(15岁)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是鲁迅在《风筝》中写的。的确,玩是孩子的天性,大人们不该禁止孩子们去玩。但所有游戏都是好的吗?什么样的游戏适合孩子玩?这正是大多数学生家长的困惑所在。
有媒体报道,《王者荣耀》这款游戏自2015年11月推出到现在,日活跃量已经突破5000万,在玩家中,有学生党、上班族,甚至还有已经退休的老人。《王者荣耀》能够吸引如此庞大的用户,肯定有其新颖之处以及不同于其他游戏的地方。这类MOBA游戏既考验玩者自己的操作意识和反应能力,更考验队友之间的默契与合作。《王者荣耀》的广告词就是“无处不团”,这点更受学生党的喜爱。
《王者荣耀》这款游戏确实改变了很多人对游戏中消费的看法,它也继承了MOBA类游戏的特点:你不花钱不一定比别人弱!你花钱不一定比别人强!这种游戏不需要强行要求你去花钱,它更像是让人慢性中毒的农药,只要你不离开这款游戏,它就会想尽一切办法从玩者的口袋里把钱掏出来。而且,很有可能这样花的钱比起那些强行要钱的游戏花费更高!今年已有多起孩子偷拿家里银行卡去为《王者荣耀》充值的报道,对于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未成年玩者来说,《王者荣耀》很可能就会变成“农药”。
再说游戏的角色设计,设计者大多采用历史、神话、外国名人的名字来给角色命名,这样做不仅节省创作角色名称的时间成本,使用历史人物的名字还可以让玩家有一种亲切的感觉,因为历史人物是不存在姓名权的。然而,女版荆轲、刺客李白、法师嬴政等人物的设计却是对历史人物的“大不敬”。
其实,不论是游戏公司还是孩子的家长都不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讲到历史人物时,学生满脑子都是那些胡诌出来的游戏剧情和角色背景。尽管《王者荣耀》相继推出了实名制注册、12岁以下未成年人每天限玩一小时、绑定硬件设备实现一键禁玩等“防沉迷系统”,微信也升级并完善了“成长守护平台”,以帮助家长控制孩子玩游戏的时间。可是,这些真能达到“防沉迷”的效果吗?
大人们不应该去禁止孩子玩游戏,因为那是对孩子天性的扼杀,但我们更需要理性地认识什么样的游戏值得去玩,我们不希望以后提起李白、韩信、兰陵王等历史人物时,想到的只是在游戏中那些瞎编乱造的虚假历史……
本文作者男,出生于2002年1月,现就读于北京市丰台区第十八中学初三(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