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港珠澳大桥建设者胡从柱:通车后我想去香港看一看

发稿时间:2017-06-25 09:46:54 来源: 央视网 中国青年网

  央视网消息:2017年6月16日,胡从柱站在为港珠澳大桥项目回填的人工岛上,指着对面说,“那边是香港。”他又指指身边尚在火热施工的珠海口岸旅检大楼:“这片钢结构穹顶就是我们负责吊装的。”

  在自己的作品面前,胡从柱舒畅地笑了,面对镜头的紧绷感瞬间消失。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大片钢架层层叠叠,充满工业化的美感。

  从一名普通的吊装工人,到“世纪工程”项目生产经理;从一位普通的农民工,到“全国十大最美职工”。16个城市、31年、35项工程、40万吨总吊装量,数字可以总结过往,但却无法拥有穿透生命的力度。

  胡从柱(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少小离家:“从南到北,我去过16个城市”

  “1985年,那是1985年,”胡从柱强调了两遍,“我18岁,家里人口多,困难。很多人涌去南方打工,我也跟着去了。”

  放下行囊,胡从柱留在深圳。他职业生涯的起点,是中国第一幢钢结构摩天大楼——深圳发展中心。那时,他还只是中建三局钢结构安装施工队的一名学徒工。

  吊装,是钢结构安装中的一项“龙头工序”。上个世纪80年代,钢结构建筑在国内刚起步,吊装技工奇缺。

  “吊装工作要爬高架,很多人害怕。我是农村孩子,胆子大,身体也好,就想试试。”对胡从柱来说,第一次爬上高架,从另一个角度去俯瞰城市的那一天,再平淡不过了。但其实,在那一瞬,他选择了自己的一生。

  胡从柱回忆,那个年代,吊装设备还相当简陋,一部对讲机、一部吊车,就要吊起成吨钢管。没有精密准确的数控装置,工程的安全与效率,倚赖于工人对机器的熟悉程度和经验多寡。

  “刚工作时,别人去休息,我还得看书。没办法,我文化水平不高,要把技术弄懂,就得靠钻研。”为了提高操作技能,胡从柱遇到复杂的工作都抢着干,一遍又一遍地向师傅请教技术细节,“有时候在吊车上看得入神了,一抬头,天已经黑透了”。

  深圳地王大厦(照片来自网络)

  1995年,胡从柱作为吊装班组长参建当时的亚洲第一高楼——地王大厦。他带领的班组仅用1年零12天便安全、优质、高速地完成了24500吨主楼钢结构的施工任务。

  “两天半一层,当时有个提法叫‘深圳速度’。”胡从柱陶醉地回忆起那个年代,他的职业生涯,和中国的发展建设,一起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2008年临危受命,助武汉火车站项目顺利封顶;2010年破解海控国际广场项目裙楼钢柱安装难题;2013年成功挑战广州东塔项目25天极限施工……

  “有难度,找从柱。”当记者问及这句在公司广为流传的话时,他平淡地解释:“我就是做这个事的,就得尽责任做好,没想过太多。”

  建设港珠澳大桥:我对这个项目有特殊的感情

  1985年,站在深圳的施工高架上,能遥遥望见香港。胡从柱说,当夜幕降临时,对岸灯火璀璨,让他觉得神秘又新鲜。

  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效果图(图片来自网络)

  2015年,他又一次离香港很近,只不过这次,与30年前不同,他不再只是“璀璨香江”的旁观者,而是建设者。当年7月,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项目开工,7万余件钢结构构件,7206个焊接球,14万平方米屋盖面积,占钢柱总量70%的椎管柱、花瓣柱、梯形柱等异型构件,海岛型气候等等,使现场吊装困难重重。

  作为公司的技术核心力量,胡从柱被派往项目现场。

  “我们这一行,习惯了一个城市接一个城市跑,但接到这个调令,我还是特别激动。”胡从柱说自己当晚翻来覆去睡不着,因为在新闻上已经有过了解,知道这是继青藏铁路、长江三峡之后的又一项“世纪工程”,建成后,将会推动香港、澳门与祖国的互联互通走向新纪元。

  一到项目,胡从柱就对现场展开调查,每一台塔吊性能、每一处构件堆放、每一次吊装顺序,他都摸得清清楚楚,并针对每种构件制定了详细的吊装方案,为大面积吊装做足准备。

  2015年12月正是施工繁忙期,出现了土建及各工序交叉作业问题。胡从柱仔细研究工期计划和场地布置,时常一坐就到了下半夜,最后提出自主创新的“移动式拼装操作平台”方法,将原位拼装转变为地面一次单元拼装和楼面二次吊装,成功化解了难题。

  胡从柱在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吊装是异常辛苦的工种,把身体暴露在城市上空,经受烈日、暴雨的反复考验,还悬着一颗心。但胡从柱认为,是纯粹的热爱,让他战胜了常人难以忍受的恶劣工作环境。

原标题:港珠澳大桥建设者胡从柱:通车后我想去香港看一看
责任编辑:杨青山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