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用怎样的"工匠精神"打造中国电影

发稿时间:2017-06-19 08:07:43 来源: 解放日报 中国青年网

  ■本报记者 李君娜

  讨论打造中国电影该用什么样的“工匠精神”?昨天下午,在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论坛上,冯小刚、刘震云、陈可辛、戴锦华、张大春等“坐而论道”,中国电影业界颇具代表性的五位重量级嘉宾的出现,引起众人关注。

  “我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做事情不走样。基本上,有95%的人都做得有点走样。”著名作家刘震云身兼本场论坛的主持人,率先阐述自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冯小刚坦言:“我接触的很多有名的作家、编剧,他们跟你签合同的时候,就说‘我就改一稿’。但我问刘震云‘您给我们改几稿’?他说我没有那么大的自信和本事,一个剧本只改一稿就可以。《手机》《温故1942》《我不是潘金莲》等都改了很多稿。‘工匠精神’就是认真。自己不会的事没做好,情有可原。自己会做的事没有做好,我觉得是不能原谅的。”

  著名导演陈可辛对“工匠精神”最初理解来源于网络解释。“就是像工匠一样做事的心态。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做事稍微慢一点、细一点,多一点坚持,这就叫‘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需要甘于坐和市场无关的冷板凳,对这一点,陈可辛“批评”了自己:“我到现在为止,都是一直挣扎在拍市场需要的东西。这似乎好像违反了‘工匠精神’。但是,我可以努力在里面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作家张大春指出了中国电影“工匠精神”中重要一点:和细节死磕。“我最早当学徒时,和我的师傅胡金铨导演合作过两个剧本。师傅改了8天7夜的剧本,改到一处地方,他拿着大红笔圈了圈,说这一句必须改掉。剧本的原话是,一个角色跟另外一个人说:‘你的大恩大德,请容我来生做犬马以报’。我说为什么改掉?他说这个故事背景是春秋末年,人们会用‘来生’想问题吗?在佛教还没有进入到中土之前,‘来生’的观念在春秋应该不存在。我反驳,结草衔环的故事出自于《左传》,就是春秋时的故事。他说:结草衔环是死后还有生命,还有作为,但不是‘来生’。仔细想想真是到了东汉《孔雀东南飞》的时候,才有了死后变成树的故事。胡金铨导演提醒我的是,台词的细节必须紧密贴合题材、贴合历史、贴合现实,才能够有说服力。”

  学者戴锦华表示:“于我来说,电影首先是艺术。这么多年来,讲课的时候经常问学生:什么是电影?此前很少有人马上能回答,最近就有学生马上接口说是‘产业’。所有人都知道电影是产业,但是大家越来越忘记了电影是艺术。电影是艺术,它必须是原创。”

责任编辑:千帆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