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须虫
自2012年开始,北京市海淀区开始对居民分拣、投放厨余垃圾给予现金补助,鼓励居民在源头做好垃圾分类。据媒体报道,今年海淀区将把补助对象由居民转为物业公司,每吨厨余垃圾补助1700元,再由物业用这笔费用来激励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垃圾分类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很长的周期,采用垃圾分类积分模式,激励居民分类投放垃圾,的确是一个可行的好办法。在很多地方都有不同形式的尝试,如社区可回收垃圾充抵物业费、杭州由环保企业入驻社区积分回收可再生垃圾等等。不过,一个重要的问题,不管是谁来执行垃圾分类积分的奖励,都面临着如何可持续的难题。
2015年北京环卫集团将推行“垃圾智能分类模式”,厨余垃圾、可回收物统一纳入互联网积分反馈平台,但有存在分类积分过程管理与服务的缺陷,也不利于引导居民垃圾分类。此次,海淀区垃圾分类积分新政的变化,正是这些缺陷的修补,由物业兼职充当积分计奖执行者和分类管理服务的角色,无疑使模式变得更可行。
鼓励垃圾分类,除了环保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促进垃圾的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因此,实行垃圾分类积分,建立在垃圾综合利用之上,内化为成本支付,才有利于这一奖励机制保持长久。垃圾回收利用所具有的经济价值,才是支撑垃圾分类入口环节的经济基础。
垃圾分类积分,相当于向居民“买垃圾”,当然成本很低廉,仅调动一方面的积极性是不够的,光靠政府买单激励是不够的。垃圾本身是消费行为的产物,垃圾的循环利用应当从生产与消费的过程中提取成本,纳入到相关经济政策中调节,建立税收反哺机制,真正让垃圾处理变成产业,使得垃圾分类收集的可行服务与管理成为可能。与政府向物业购买垃圾分类服务相比,更期待垃圾综合利用产业向社区延伸,与物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