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江帆 通讯员 邵甜) 6月5日是第46个世界环境日,我国确定的主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旨在动员引导社会各界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意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觉践行绿色生活,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芒种时节,踏入浙北安吉余村,茫茫竹海掩映着村舍,我省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活动在这里举行。从尘土蔽日的采石开矿,到依山傍水的绿色经济,余村人靠山吃山,写出了一本截然不同的生态账。
20世纪70年代,作为安吉最大的石灰岩开采区,余村凭借3座矿石山及一座水泥厂,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首富村”,80%的村民从事和矿山有关的工作。经年累月的石矿开采,让曾经的“江南清丽地”蒙上灰尘。
12年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在此诞生,从那时起,变奏的乐章在田野阡陌间奏响,余村人翻开了一本“生态居住”“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的新账本。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当穿村而过的余村溪恢复清亮,余村人的钱包也渐渐鼓了起来。清理溪道、加固堤岸,建起农家乐……每年来余村考察、旅游的人数超过30万,仅休闲旅游收入就达2000余万元。像对待生命一样守护绿水青山,美丽经济迸发出了活力。
放眼浙江,每天都在上演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故事。
浙中浦江,曾打响全省“五水共治”第一枪。时下,浦江果农的葡萄架上已结起累累硕果,浦南街道宋溪村的青蓝家庭农场主宋青蓝也从葡萄架上寻找到了新方向。
近年来,宋青蓝目睹着浦江的环境之变,也看到了浦江未来发展的活力。在浦江水环境综合整治中,他顺势关闭了自家的水晶加工作坊,转而开办起葡萄种植家庭农场。告别过去机器轰鸣、灰尘满面的生活,宋青蓝不是没有盘算过其中的得失。小作坊虽可以带来每年近50万元的收入,但与之相随的却是家门口的牛奶河和空气中弥漫的粉尘。在他眼里,这是一笔透支子孙未来的亏本账。
洗去尘垢的绿水青山变为聚宝盆,“小葡萄”也长成浦江农民致富增收的“大产业”。数以千计的浦江人如宋青蓝一般,告别“低小散”加工作坊,集体奔向绿富美。如今,浦江已有146家葡萄专业合作社、235家家庭农场、1万多户种植户登记在册。去年,浦江葡萄产值突破7亿元,成为全县第一大农业产业,并全面接轨互联网,产业发展欣欣向荣。
再把目光投向浙江“南大门”温州。都说温州人从商精明,43岁的温州商人白琼璟的“生意经”就蕴含独到的智慧。他有着“双重身份”,除了公司董事长外,还是家喻户晓的环保达人。2010年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他以自己创办的中国首个“零排放”市场为例,向世界推介了中国碳汇林业的“温州做法”。从那时起,这位温商三度受邀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被视为中国企业绿色环保力量的代表。
2008年,正在温州市鹿城区临江镇江南村担任党支部书记的白琼璟第一次听到“碳汇”这个词。当时村内林地少,经济效益低,他了解到,如果种植碳汇林,每亩树林能得到800元的政府补贴。于是,为优化环境,也为使农民增收,他亲身参与种植碳汇林,并慢慢理解了植树造林的深层意义。“碳汇林是一种清洁机制,通过造林的方式,抵消一部分工业源二氧化碳的排放。”从那时起,他开始了自己的植树造林计划,并沿着这个方向一路坚定地走下去。
如今,已是白琼璟植树造林的第9个年头。几年间,他创办了宏锦鞋材市场,还带着市场中300多个经营户,一起植树造林购买碳汇,抵消市场排放的二氧化碳,打造出全国首个“零排放”市场。紧接着,他又发起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组,募集资金1.2亿元,筹办起28个碳汇基地、33万亩碳汇林。
有人说,白琼璟不务正业,把做生意的精力都投在了环保里。他却不以为然:“环境不仅是一座城市或一个国家的事,也是全世界都需要重视的事。”这位环保企业家欣喜地发现,他想做的事,正一件件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