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瑞
5月23日,早上八点多,人们都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安康市汉滨区吉河镇高水社区的第一书记翁倩来问我:“要跟我们一起去走村吗?”路上,她指着路两旁的项目向我详细介绍村里的情况。翁倩今年二十多岁,是吉河镇派驻到高水社区的第一书记,第一次见到她时我有点吃惊,这个第一书记竟然这么年轻,和以往印象中村干部的形象不太一样。后来才知道,她还是一个一岁孩子的母亲。她有些遗憾地说:“平时工作太忙,有时周末也要加班,所以不能经常陪孩子。”
虽然驻村的时间还不长,但她对村里的脱贫情况已经了如指掌,说起脱贫工作也是充满热情。她说:“2016年经过精准扶贫,社区共脱贫121户397人。2016年社区人均收入为8249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6852.53元,全社区人均纯收入增长13%。”在帮助贫困户脱贫过程中,他们重点推行的是由汉滨区首创的“支部+X+贫困户”模式,支部党员一对一帮扶带动贫困户,并通过农业园区、水上乐园景区等引导支持贫困户脱贫。党支部联系帮扶单位免费为贫困户提供仔猪,组织农户养殖,依托水上乐园景区,引导贫困户投入旅游产业发展,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风格,统一技术指导,发展农家乐……“授之以鱼也要授之以渔”。
“走村”我随他们去了好几次,每一次都觉得着实不轻松。我们沿着山路一家一户走访,这天的工作是为贫困户拍照、采集贫困户资料。中午太阳毒辣,山路崎岖,车到不了的地方只能步行,一天下来也只跑完了一条沟。负责拍照的是翁倩的同事王伟,也是镇办派到村里的年轻干部之一,他一边拍照、填表格,一边向贫困户们询问最近的生活情况。一户村民对自己没有划归到贫困户有点不满,他耐心解释:“大妈你看,你儿子在城里打工,娃子在城里租房上学,家庭条件还可以,这不符合脱贫政策。而且能不能纳入贫困户,都是要经过大家公开讨论的,你家这个条件报上去,别人也会有意见。”走过一户村民家门口,王伟熟络地和他们打招呼,他对我说:“这户也是贫困户。他家女儿去年突然生病,那时候我刚到村里没多久,听说这个情况后立刻帮着找医生联系医院治疗,现在情况好了很多,病情也基本稳定了。”
中午吃饭时间,村支部的活动室仍不断有人来,翁倩和王伟边填写脱贫档案,边为前来的村民们解答问题,有的情况一两句难说清,他们就细致地记下,并约好改天亲自上门去了解。年轻人在一起难免说说笑笑,来问询的村民们也被他们所感染,亲切诚恳地说起自己的情况。室外阳光正好,山清水秀鸟鸣,室内和谐忙碌,一切都显得那么有活力,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