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砥砺奋进的五年 脱贫攻坚篇】乡村旅游闯出新天地

发稿时间:2017-05-27 08:47:00 来源: 工人日报 中国青年网

堑对村依靠优美的自然风光,打造“富美乡村” 。 本报记者 杨召奎 摄

  位于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县城东南部30多公里处的和平镇堑对村,曾是一个偏远而又交通闭塞的贫困村。“大雨困村中,进出靠划船”,曾是该村的写照。

  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该村依靠优美的自然风光,大力打造“富美乡村”,并积极发展农家乐、民宿等。同时,该村还引导村民养殖竹狸、黑山羊,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逐渐蜕变为“产业强村”。

  截至2016年底,该村贫困户已从2015年的34户减至4户,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不到3000元增加到4280元。

  “旅游饭”

  堑对村地处万泉河上游,三面环山,一面傍水。

  “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层峦叠嶂的群峰、清澈明亮的河水、清新湿润的空气、错落有致的黎家小院、美味可口的鱼虾,都是我们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堑对村党支部书记王大标说。

  但在以前,堑对村交通不便,尽管一直在发展乡村旅游业,但游客并不多。

  进入堑对村,乘坡河是必经之路,而河上只有一座建于1992年的漫水桥。由于地处山区,每逢雨季来临,河水暴涨,道路就会中断。

  2015年9月,来自海南省委办公厅的一支3人扶贫工作队打算进驻堑对村。可还没进村,一场暴雨便给他们来了个“下马威”。“大水漫桥,他们过不来,我们只能站在村子那头干着急。”这一幕让时任驻堑对村第一书记石乐光尴尬不已。

  2016年3月,在省委办公厅的协调推动下,乘坡二桥正式开工。

  同时,当地政府引导村集体和群众整合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成立“万泉石臼”乡村旅游合作社,着力将堑对村打造成为集休闲农业渔业观光+民宿+土特产示范村。而在琼中县旅游委的帮助下,堑对村还建起了民宿,走“水乡黎家、清新田园”的路线,民宿每个房间都装修精致,黎族文化浓郁。

  2016年底,乘坡二桥通车。

  “去年7月,我家的农家乐开始营业,最初生意不是很好。但自从大桥开通之后,人就多了起来,到现在已经赚了3万多元了。”吃上“旅游饭”、当起老板的村民王敬新说。

  “我们只需把家里的房子腾出来,装修的钱都是县旅游委出资的,客人是合作社引导来的。收益方面,我们占65%,合作社拿走25%,剩下的10%作为村集体收入。”2016年底实现脱贫的村民刘春兰告诉记者,以前一到涨水季节,村民就无事可做,现在村里有了民宿,涨水季节村民可以带着游客划小木船去捕鱼。

  “造血”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村民都有条件经营民宿、农家乐。

  2016年5月,眼看着乘坡二桥在紧张施工,其他村民在装修民宿,贫困户王时军坐不住了:“我家的房子刚够住,没法腾出来搞民宿,能不能弄些兔子和豪猪来让我们养?”

  王时军即将年过半百,此前一直守着9亩橡胶、槟榔,日子过得很紧巴。由于没技术、没经验,一直不敢尝试养殖。听说政府现在免费给贫困户种苗,免费培训养殖技术,他决定试一试。

  2016年初,当地政府调研如何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帮助贫困户增强“造血”功能。2016年3月,经过充分论证后,省、县、镇、村四级帮扶单位联合发力,确定了适合堑对村的“三养一种”模式,先后注入资金68.41万元,成立了养竹狸、养鸡、养羊和种植南药的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走多元化发展道路。

  2016年8月,王时军在政府的引导下,加入了黑山羊养殖合作社。“幸亏赶上了好政策,扶贫力度大,教技术,给种苗,还给我们建羊舍。”王时军如此感慨。

  村民陈金香与其他10户村民一起加入了竹狸养殖合作社。他说:“养竹狸成本低,卖价高,别看这家伙个头小,卖价却不低,我们和外省的竹狸养殖公司签订了回购协议,1公斤竹狸可以卖160元。”

  一只母狸每胎可以产幼狸2到6只,每年有3到4胎,而竹狸的成熟期为8个月。现在合作社养殖的竹狸已经从当初引进的100只种苗,成长孵化成400多只。陈金香他们的付出也开始有了回报,去年11月和12月,合作社开始每月向外卖出竹狸。按目前每公斤160元计算,每只竹狸能有近300元的收入。

  此外,堑对村目前还饲养山鸡4900只,种植益智(南药的一种)3000多丛、榴莲蜜苗300株。该村也从一个主要靠种植橡胶、槟榔等传统经济作物的村子,蜕变成琼中县的“产业强村”。

责任编辑:千帆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