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缓解农户"融资难"也须从需求侧努力

发稿时间:2017-05-25 06:49:32 来源: 湖南日报 中国青年网

  李明贤

  农户和农村小微经济主体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党和政府也一直致力于通过农村金融改革解决这一问题。从1979年恢复农业银行、1994年成立中国农村发展银行、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再到后来的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商业化改革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农村小额信贷与普惠金融的发展等,一系列努力都是从农村金融供给侧出发来谋求缓解农户“融资难”问题。

  随着农村金融改革日趋复杂和多元,各类金融产品在丰富农村金融市场工具的同时,也对农村居民的金融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金融能力是近二十年出现的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大家普遍接受的“金融能力”的定义是——人们理解自身金融状况的知识、能力与人们做出金融行为时的动机的结合。具备较强金融能力的消费者能提前寻找和运用信息、适时寻求建议并积极参与金融活动。

  《普惠金融玛雅宣言》指出,金融消费者保护和权能激发是确保所有人都被纳入自己国家的金融服务中的关键支柱。在我国,大量农户由于金融能力不足,对金融机构及其产品缺乏了解和判断,不愿或不敢主动接近金融市场和机构。也正因为如此,农村金融欺诈行为和掠夺性贷款在一定范围内滋生,农户容易选择不当的融资方式和机构,导致陷入抵押品被剥夺、甚至多年积累化为泡影,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因此,缓解农户“融资难”还须从需求侧努力,大幅提升农户的金融能力。

  没有与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和速度相适应的公民金融素养,就不具备经济金融发展的广泛基础——这已逐步成为国际社会共识。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被誉为“小额信贷之父”的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在孟加拉创办格莱珉银行服务穷人过程中,要求穷人定期参加小组会、中心会议等,其目的就在于通过传播金融知识有效提升穷人的金融能力,促进小额信贷更好地服务穷人,取得了良好效果。英国政府也于2005年开展了全英居民的金融能力测评并开始了有目标、有组织、有重点的金融知识普及工作。2008年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使美国认识到居民金融能力低下、缺乏风险意识、对金融产品理解不够透彻等是金融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之后澳大利亚、美国、爱尔兰、加拿大等国相继开展了本国居民金融能力调查。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也指出:金融消费者教育作为一种预防性保护,是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框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冲刺阶段,如何有效提升广大农户的金融能力?笔者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多部门联动、多方式并举,强化金融知识宣传教育、传播普及。农村金融机构、监管部门等应走进田间地头、农院村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方式对农户进行金融知识教育,宣传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金融知识进课堂,在中小学和高校非经济、金融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夯实民众的金融基础知识;通过电视、网络、广播、宣传册等传播渠道及举办培训、主题讲座等办法常态化普及金融知识,使人们可以低成本地更新金融知识;结合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实际,对农户开展数字化普惠金融教育,使他们能够更充分、便捷地享受到新型金融服务;将金融知识教育和实务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促进农户改善自身金融决策。

  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为农户参与金融活动创设有利的外部条件。完善农村金融网络平台和结算支付体系,优化农村信用环境,降低农户参与金融活动的成本和风险;农村金融机构应设计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并予以有效说明,帮助农户更好地理解、选择适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金融行为建议与指导。金融机构要加强与农户的交流,指导农户形成正确的金融观并能较好运用金融产品服务生产和生活,从而实现金融目标。

  更新金融监管理念,引导农村金融步入良性发展快车道。金融监管部门应着力培养农户参与金融活动的意识,提高农户在金融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加大对他们权益的保护,使他们学会辨别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优劣,学会运用金融工具和手段,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自身的金融素养和能力;要切实提高农户对金融风险和收益的评估能力,使他们成为金融市场上自主、理性、需求多元的消费者,与金融机构形成良性互动,推动农村金融产品、业务、机制创新,最终形成科学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

  (作者系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千帆
返回首页>>
最新推荐
时搜热点
热点推荐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移动版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