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一个好人与一台好戏

发稿时间:2017-04-27 06:46:02 来源: 山西日报 中国青年网

▲送戏下乡剧照。

▲乡亲们看戏的热情高涨。

  “送戏下乡”,长治县选在道德模范所在村先开锣——

  “免费送戏下乡一万场”是今年我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要为百姓办的六件民生实事之一。

  根据《山西省“免费送戏下乡一万场”实施方案》,我省各市采取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竞争性磋商等方式择优选购,鼓励各级、各类有资质的艺术院团承接“免费送戏下乡一万场”演出。

  这是一个政府出钱,多方受益,深得民心之举。

  好戏在哪里先开锣?长治县给出的答案是,先去有“好人”的村。好人、送戏,有什么关系?据长治县委宣传部文明办主任王煜辰介绍,4月份全省开展“送戏下乡,文化惠民”工程,长治县就围绕县级文明村、道德模范所在村、文化名村、文化活动薄弱村展开送戏下乡。送戏下乡第一站选在贾掌镇贾掌村,是因为村里的“好儿媳”周水燕。

  好人好事 推上前台

  4月17日,贾掌镇贾掌村的文化大院,好不热闹。长治县“送戏下乡”第一场演出前,周水燕和贾掌镇评选出的60名“孝顺儿媳”先后被邀请上台。

  周水燕,十年如一日精心照料半身不遂的公公,在长治县的“选好人、评好人、当好人”活动中被评选为本村“好人”。“以前都是在台下看戏,从没想过自己也能被邀请上台,村民们都说,先来我们村唱戏是因为我。我一个普通的村民能给全村带来一台好戏,这是想都想不到的事。”说到这个,周水燕还是显得有些激动。

  “不论是县里评出的‘好人’,还是村里评出的‘好儿媳’,都是村民们学习的榜样。看着大家为他们鼓掌喝彩,真是打心眼里替他们开心,因‘好人’而开‘好戏’,让‘好人’自豪,肯定也会让村风更纯,民风更正。”贾掌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二平说。

  长治县开展“选好人、评好人、当好人”活动以来,各乡镇、村推荐上来的“好人”代表就有100多名,经过进一步评选,其中20名被县委、县政府评为“长治县好人”。他们中除了有前边提到的“好儿媳”周水燕,还有从藏獒口中救人的冯成柱崔爱景老夫妻;三次跳入水中勇救落水者的王童村村民乔秀林;一有山火险情总是冲在第一线的80后乡镇林管员王婵婵;“民间防艾第一人”宋江鹏等。

  好戏好剧 搬上舞台

  村里因为一个“好人”,带来一台“好戏”。那“好戏”由谁来唱?

  长治县是上党地区的戏曲之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党梆子的发源地。此次“送戏下乡”的演出单位是被称为上党地区“文化瑰宝”的长治县红专剧团。

  长治县红专剧团代表性剧目《薛刚反朝》《状元媒》《飘彩招赘》《寄印传奇》《花金子》等,在长治市每年举办的经典剧目展演中多次获奖。“当家花旦”王芳芳、实力派唱将李杰、杨天林等都是村民们喜爱的“名角儿”。

  “送戏下乡”的演出阵容里不仅有这些“名角儿”,剧团的“前辈”马树红、张书堂也亲自上场,一展绝技。《薛刚反朝》中的“徐策跑城”桥段,马树红“帽翅”“吹胡子”“瞪眼睛”,表演得生动、传神;《岐山脚》中,张书堂的绝活是“耍牙”,他可以口含4颗长约20厘米的野猪牙,随着节奏时而吐出,时而吸入,在全国戏剧行业中都是赫赫有名。

  文化民生 助推惠民

  70多岁的焦计忠大爷看着台上的精彩表演,忍不住带头鼓掌喝彩,他说:“好久没见到过这么多‘名角儿’齐上阵了,这次我们这些老戏迷们在自己村的戏台就看到这样的‘好戏’,太过瘾了。政府的‘送戏下乡’活动给我们老百姓送来了精神食粮,让我们切实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整场演出历时2个多小时,从苏店村赶来看戏的资深戏迷李银虎也大呼过瘾,他边看边和一同来看戏的村民念叨:“这戏真不错,不知道啥时候也能到咱村演一场。听说都是先去评选出‘好人’的村里演出,那咱回去也宣传宣传,争取明年让咱村的‘好人’也当选,这样咱村也能有这样的‘好戏’看。”

  长治县文化局局长李保宏介绍,今年长治县的“送戏下乡”共有300多场,全部由县政府“买单”。有“好人”就送“好戏”,就是要让这种正能量传递到千家万户去,让村民切实感受到“文化民生”带来的巨大转变。实践证明这一举措深受群众欢迎,实现了真正的文化惠民。

  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庞丽峰认为,“送戏下乡”活动是心系农村、服务农民的真切体现,对于缺少文化资源的农村来讲,这无疑是送去了一顿文化“大餐”,也让基层百姓共享了文化发展的成果。各地形式多样的“送戏下乡”活动层出不穷,而因一位“好人”送去一台“好戏”,其创意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

  文/图:本报记者 芦燕娟

  本报通讯员 牛晓婉

  ■短评

  让送戏下乡常态化

  因好人“送戏下乡”,既树立了道德标杆,也提升了群众幸福感和荣誉感。该村人人因此而自豪,由此而产生的正能量效应也将持续传递。随着时代进步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农民对文化服务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唯有准确洞悉和捕捉到接地气的文化需求信息,把来源于群众的戏曲真诚回馈给群众,才能不断激活戏曲的艺术生命力。不仅如此,“送戏下乡”还凸显出互动性,促进了农民群众广泛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在“送戏下乡”的过程中,让群众亲自登上舞台不仅缩短了台上与台下的距离,更让百姓切实感受到了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当然,送一场戏容易,如何让“送戏下乡”常态化,使其成为百姓真正满意、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仍然需要社会各方面的不断努力。

责任编辑:千帆批量_新闻
返回首页>>
最新推荐
时搜热点
热点推荐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移动版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