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媒体:“空巢青年”是都市社会的溃疡

发稿时间:2017-04-14 08:22:38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唐映红 中国青年网

  当奋斗的年轻人都感到孤独和无望

  这座城市也难有明亮未来

  “空巢青年”是都市社会的溃疡

  本文首发于2017年4月17日总第800期《中国新闻周刊》

  近来,“空巢青年”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关注。所谓的“空巢青年”,指的是那些独自一人背井离乡在大都市打拼,独居或与人合租的年轻人。 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20~39岁的独居青年人数量接近2000万。他们白天上班,晚上回去一个人生活,很少有社交活动。

  如果只是独居,或许并不是什么大的问题,也没什么可担忧的。世界各国的大都市都有不小比例的独居青年人,这是现代都市的生活方式所决定的。对许多都市青年来说,在大都市里维系一桩婚姻远不如独居更自由、更舒适。 中国“空巢青年”真正的问题还不是独居,而是不仅独居,更在于缺乏社交活动。如果说独居是一种都市青年人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那么缺乏社交活动无论如何就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从心理学角度,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共同天性,其中就包括社交的天性。这包括一个人在自然状态下需要与他人交往并建立社会联系,以及需要与某个人或某一些人建立紧密的社会联系,前者被称为亲和需求;后者被称为亲密需求。 亲和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人们会感到社会性孤独,而消弭社会性孤独的唯一方法就是建立起积极的人际联系。亲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人们会感受到另一种孤独,情绪性孤独,也就是知音难觅,孤枕难眠的孤独。纾解情绪性孤独也没有其他办法,唯有建立起亲密关系。

  也就是说, 孤独是一种主观感受,与是否一个人独居或者独处没有必然关系。一个有足够社交活动,哪怕他独居,也算不上“空巢青年”;而另一个哪怕是与他人合租,但缺乏必要的社交活动,也缺乏相对固定的伴侣,这才构成社会舆论所关注和热议的“空巢青年”。

  从现象上,青年人到大都市寻找发展机会是一种普世现象,大都市聚集了大量青年人事业发展所仰赖的资源和机会。美国小镇青年大学毕业后到纽约、洛杉矶去寻找发展机会,与中国小城市青年人大学毕业后到北上广没有本质的区别。像美剧《老友记》里那些合租的“纽漂”青年人,他们并不孤独,也并不压抑,他们快乐地享受着青春、社交、爱情以及都市带来的种种方便资源。

  中国“空巢青年”与美欧、日韩那些到大都市打拼的青年人有什么不同呢?在相同的全球化背景下,在相同的互联网情境中,为何中国都市中的那些“空巢青年”不能像其他国家的都市青年人那样轻松、快乐呢?

  客观地说,目前中国的都市社会对于背井离乡来打拼的青年人来说相当“不友好”。且不说高企的房价以及始终低迷的工资收入,对那些有志在都市扎根的青年人来说,定居大都市越来越像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便对那些通过努力有机会定居大都市,不合理的社会管制也是横亘在他们面前难以逾越的沟壑,例如,户口。

  一个外地的小伙子在大都市努力打拼,但如果他要与一个本地姑娘谈恋爱就会面临重重压力。“硬盘”是那些拥有户口的本地人对外地青年的蔑称;而告诫姑娘们不要被那些“硬盘”忽悠俨然成为一种都市文化。一个有口音的姑娘在地铁被羞辱,整个车厢竟然没有一个人施以援手。

  当中国都市打拼的青年人承受着比东京、首尔、纽约、巴黎更高的房价,却只赚取相当于这些国外都市三分之一甚至更低的工资;同时还要承受着种种不合理的社会管制,以及由这些不合理的社会管制而滋生和带来的充满地域偏见和歧视的都市亚文化,出现数以千万计的中国特色的都市“空巢青年”也就不足为奇。

  换一个角度来看待中国都市的“空巢青年”现象,那些背井离乡的青年们在大都市艰难地奋斗着,孤独地生存着,他们的维艰和孤独就像都市生活的“溃疡”,昭示着在光鲜亮丽的都市风景下,那些以国际化大都市自诩的城市已然陷入沉疴。

  是的。一个令奋斗的青年人感到孤独和无望的都市,也难以有明亮的未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责任编辑:海竹
返回首页>>
最新推荐
时搜热点
热点推荐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移动版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