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以文化的扶贫振兴传统工艺 主持

发稿时间:2017-04-05 08:24:19 来源: 贵州日报 中国青年网

  以文化的扶贫振兴传统工艺

  主持人:《意见》指出,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振兴手工业产业计划被列入,引导大文化和大扶贫的融合。如何发挥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文化遗产优势,加强民族传统工艺的传承和转化?这对文化保护的实施在贵州的精准扶贫时间有何重要意义?

  王红光:前面我已经提到,我省大多数民族传统工艺都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而且是贫困地区,为保证实现2020年同步小康的任务,省文化厅在文化部指导支持下,对我省传统手工艺的振兴、保护、传承等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正在全面落地。我省有的贫困村寨,几乎家家户户都掌握着传统技艺,由于没有在产业上进行引导和市场的拓展,发挥的经济效益可以说微乎其微。随着大文化助推大扶贫战略的深入推进,在贫困地区已经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掌握传统技艺的手艺传承人率先致富的情况。2016年,文化部就开始推动非遗保护利用传统手工艺振兴计划,贵州作为试点,在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推动下,为助推文化扶贫共计完成培训传统手工艺人23931人。送出去培训的企业设计人员、手工艺人回来后,已经有了明显的效果,比如黔东南苗妹、黔西南布谷鸟、铜仁松桃苗绣厂等民族特色手工艺企业,带动贫困群众参与度更高、创新的办法更多、经济效益更大了。

  同时,我们将进一步总结培训成果,一方面继续加强培训,另一方面发挥文化厅的平台优势,把企业创业强、创新力丰富的人,遴选出来与世界级高端设计师深度合作,打通高校与企业、设计师与传承人的通道,有针对性的结合市场需求开发产品,做到精准设计和制作。加大监管和宣传力度,确保传统工艺和价值的真实性,逐步培育优秀品牌,将其经济效益做到最大化。

  就文化扶贫而言,我们将持续不断的加大投入,加强与院校、企业的深度合作。我们相信,在国家脱贫攻坚的期限内,传统手工艺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将是一股重要的积极力量,同时也会促进我们民族工艺振兴,推动一大批民族工艺大师的涌现。

  主持人: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贵州手工艺振兴计划和全域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人人都是文化遗产的主人,如何引导大众参与,让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成为大众参与的一种生活方式?

  但文红:谈到我们的全域旅游,除了我们优质的自然山水风光、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外,应该说民族手工艺品是重要的消费内容,这是我们特有的资源。但是,近年来大量旅游商贩在各大旅游景点兜售的商品,都存在着不同程度劣质化现象,这对我们的民族工艺品的良性发展是不小的伤害。面对困境,我们试图找到一些标准来规范,在制作工艺上也试图突破,做出一些能吸引外来游客和时尚群体的民族工艺品。当然,也要结合大众的需求,作为旅游纪念品,一定要突出文化内涵和工艺价值。民族工艺品在全域旅游中的作用,一方面是对贵州形象的有力宣传和品牌的构建,另一方面能带动更多的老百姓致富。

  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要成为一种大众参与的生活方式,这就要求我们的文化遗产要融入生活,特别是工艺品要走进生活、走进家庭,要找到少数民族和人们审美的偶合之处。通过我们不定期举办设计大赛、展销会等活动,宣传和展示贵州文化遗产的魅力。此外,我们的文化遗产要走进课堂、学校,各地要结合实际开发乡土教材。2016年,我们举办“非遗周末聚”活动就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得到各级政府的响应和重视,但参与度还有提升的空间。我们地扪的侗族歌队多次走进法国、美国等国际艺术舞台、多彩贵州风吹向世界等等,都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不仅是民间的,也是世界的,照样可以走进艺术的殿堂。

  主持人:文化遗产的认可让我们保持与故乡的亲密联接,对于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我们一直坚守着根植本土,心向世界的价值感。正因为趋之若鹜的市场如洪水猛兽而来,这种面对文化产业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传承,是否在弱化我们对于本土传统优秀文化遗产的认同,令人们时而忧心,或许文化传承和文化产业发展可以共生,问题不在非此即彼,政府如何引导两者的共享和共生?让纯粹的传统文化与产业发展以一种最妥帖的、清晰的和相互尊重的方式并存。

  王红光:首先,我们不能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对立起来看,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将文化遗产的内涵和精髓保护、传承下来,才能让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有灵魂,而文化产业,不是泛化的贱卖文化,这里面有创意、有研究,准确的讲,文化产业卖的是大众对文化遗产的认同和智慧。不可否认,当前我们一些本土优秀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断裂的危险,这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必然要经历的阶段,也大可不必惊慌。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很多是农耕文明的代表,以娱乐的方式存在着,这些都是人们精神生活方式的存在。从产业上来说,优秀的文化遗产一定是要并能为人民服务的。

  近年来,我们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推动了生产性保护基地的建设,就是要让文化的主人有经济利益的获取和回报,使其有积极性传承的内生动力。诸如这些文化传承和文化产业发展共生方式,已经得到学界的认同和推行。放在今天的贵州来看,少数民族有发展的诉求和技能,政府部门就要创造和搭建平台,通过一系列制度的设计和政策安排,实现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两者两利双赢的良好局面。

责任编辑:千帆批量_新闻
返回首页>>
最新推荐
时搜热点
热点推荐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移动版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