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各地坚决贯彻中央的部署,紧紧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工作主线,坚定信心促发展,攻坚克难求实效,战胜局部地区严重的自然灾害、多发的生物灾害、多变的市场环境等多重考验,粮食实现“十二连增”,产量达到12428.8亿斤,增产 288.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2015年粮食生产高位护盘取得新突破,实现“十二连增”,是多种因素同向作用的结果。一是政策扶持有力。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和“三农”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释放信号、激发潜能。去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7亿亩,比上年增加920多万亩,主要是调减棉油糖面积、扩种粮食作物。二是科技服务到位。各级农业部门务实创新抓落实,推进科技兴粮和科学减灾,集成推广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粮食亩产达到365.5公斤,提高6.5公斤。三是气象条件总体有利。没有发生流域性洪涝灾害和大范围旱灾,产量形成关键期光温水匹配较好。
2015 年粮食生产还有两个亮点:一是调结构取得进展。开展“粮改饲”试点和玉米大豆轮作试点,东北等地区调减高纬度、干旱地区玉米,改种耐旱的大豆、杂粮杂豆、薯类等作物。同时,调减籽粒玉米,改种饲用青贮玉米和鲜食玉米,发展草食畜牧业,促进农牧结合、种养循环。二是转方式有序推进。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要求,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提升耕地质量。据农业部科学测算,2015年三大主粮化肥利用率35.2%,农药利用率36.6%,分别比2013年提高2.2个和1.6个百分点。
粮食实现“十二连增”,为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十二五”收官之年添上浓墨重彩之笔。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牛鼻子”。必须把握机遇,应对挑战,贯彻发展新理念,加快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全面提升发展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