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2日电 (记者 李晓喻)作为2016年中国经济工作的头号任务,“去产能”大幕已经拉开。如何把化解过剩产能落到实处,备受全国政协委员们关注。
目前,中国煤炭、钢铁两大“重灾区”去产能的意见均已出台。据官方计划,煤炭行业要在3至5年内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钢铁行业则要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至1.5亿吨。
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张连起接受中新社记者电话采访时强调,去产能重要的是“精准”二字。
张连起指出,有些行业出现产能过剩是受周期性、外部性因素影响,随着国内外经济向好,市场需求扩大,这部分产能将有望得到充分利用。有些企业虽然从资产负债表上看负债不少,但资金链没断,未来也能带来现金流量,不能视为“僵尸企业”。“如果不仔细区分情况就予以清理,很有可能造成‘误伤’。”有鉴于此,精准识别过剩产能究竟在哪里,是去产能的前提和基础。
中国官方也认识到这一点。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日前谈及去产能时坦言,“我们对现实状况有一定了解,但还不是十分精确”,比如钢铁产能到底有多少,其中僵尸企业有多少,占多大的产能;处置这些僵尸企业带来多少不良资产、不良贷款,涉及到多少职工;这些职工的再就业,保证基本生活需要多少钱,“情况都要搞清楚”。
此外,具体施策同样需要精准。债务怎么处理、钱从哪里来,是去产能过程中的关键和难点,需“对症下药”。
针对如何处理债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行原外部监事梅兴保建议,可以通过“债转股”,即把政策性因素造成的一部分不良债权转化为股权,之后再引进战略投资者把企业搞活。这种方法已经被实践证明有效,“这是去产能的操作思路和方向”。
谈及财税政策如何为去产能提供支持,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应当建好有利于推进去产能的制度框架,让人可预期。以税收政策为例,资源税、消费税改革目前均未获明显进展,需加速推进。“这些经济手段要按照原来的改革方向做实质性推进。”
此外,地方政府可能出于维护就业、税收等方面的考虑,对化解过剩产能执行不力,也是去产能过程中需直面的问题。
在张连起看来,考虑到中国各地区产能过剩情况差别明显,“确定总量、分配配额、允许交易、奖补挂钩”不失为有效的办法,即设定各地减量指标,如果超额完成可给予奖补,并允许各地区之间交易配额。(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