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说唱这一行

发稿时间:2016-01-29 07:53:04 来源: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我要评论

  央广网北京1月29日消息(记者陈蕾 景明)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说唱这一行,专门讲故事,评书、评弹,同宗同源。随着时代变迁、文化娱乐多元化,从事说唱这一行的人,越来越少了。没有剧团再招评书演员,传统意义上的“评弹”也正在逐渐消逝。会不会有一天,没有人再说评书、没有人再会唱传统意义上的评弹?

  江苏苏州,有一所评弹学校,这是中国唯一的单一曲艺种类的学校。吴静老师正在教学生苏州话,做评弹演员,这是第一关。

  72岁的评弹艺术家金丽生,对这所国家投资、专门培养评弹人才的学校,又喜又忧。

  金丽生告诉记者,评弹学校每届毕业生有五六十人,真正进入团的最多十个。这些人今后还有一部分要转业。

  金丽生介绍称,专业评弹团越来越少,最多时39个评弹团,现在大概有10多个。在他看来,评弹今后的前景并不乐观。

评弹艺术家金丽生

  评弹,属于说唱门类,最初的形式是评话,只说不唱,后来加上了苏州的流行小曲儿,就成了评弹,又说又弹又唱。而北方的评书,和评弹同宗同源,一直保留了“评话”口说的特色。

  “上回书说到,金宋两国在爱华山前展开一场殊死战斗。大金国四郎主金兀术带领四十万人马,兵至爱华山,在山内扎好营盘。”这段书,刘兰芳最喜欢,张口就来,但很少说了。评书的影响已大不如前,没有剧团再招专业演员,刘兰芳说,若不扶持,这一行慢慢就没有了。

  刘兰芳说,他徒弟很少,收的都是些老人,都有职业。新收来的徒弟,再找工作不好办,没有曲艺团,不知道能去哪儿。

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

  评书和评弹一样,都起源于说故事。狭长的街道上,观众坐满街头巷尾,这是说唱艺人最早的从业环境。

  上世纪二十年代,茶楼林立,说书人从街头走进茶楼,渐渐还有了专业书馆。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了收音机,评书广为传播、大师辈出。连阔如,擅长学马叫,得名“跑马连”;王杰魁擅用不同方言,街上大喇叭一出他的《七侠五义》,好多人不动了,车铃铛也不响了,人称他“净街王”。

  五十年代,袁阔成大胆创新,撤掉面桌、醒木,全身动起来,成为新中国说新书的第一人。

评书艺术大师袁阔成

  上世纪八十年代,借助广播电台,评书风靡一时。刘兰芳、单田芳、袁阔成、田连元,这些名字和他们的作品《岳飞传》、《白眉大侠》、《三国演义》、《杨家将》,成为一个时代的共同记忆。

  2015年12月3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厅,久未露面的刘兰芳登台,只说了新编的段子。尽管年龄大了,为了北方评书还能活着,刘兰芳每年坚持说书100多场。老伴儿一路跟着,心疼。

  王印权曾经跟刘兰芳说,你都71了,还说什么呀?刘兰芳回答道,还有20年呢才能退休,有些任务还得完成。

光裕社

  苏州珍珠弄5号,苏州评弹团,这里也是苏州评弹最早的行业组织光裕社。200多年前,王周士创建光裕社,就是希望评弹事业能“光前裕后”。

  盛小云,46岁,当代评弹大师,说起传承,心里是另一番滋味儿。她说,很怀念过去“跑码头”那种竞争环境,虽然苦,但那是必须的过程。

  盛小云回忆称,方圆步行半个小时,有四五家书场,我也开书,你也开书,那我就跟你对垒,看谁拼得过谁。那时候有这样一个竞争环境,但现在没有了,现在都是政府包下来,不卖票。

  当代评弹大师盛小云

  2006年,苏州评弹成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少乡镇有了公益书场,演员一场演出固定收入400元。书场有了,学校有了,就是没有了竞争。

  盛小云表示,对职业的代代相传,很有危机感,因为演员没有竞争的话肯定出不来。

  金丽生,做了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评委,他说,奖评了不少,但高兴不起来。

  在金丽生看来,表面上搞评弹艺术节,演了三十几场,搞得轰轰烈烈的。其实,评弹演员的水平真正好的很少很少,跟老一辈无法比。

  金丽生说,这个行当,需要信仰、信念。老一辈艺术家,要扬名立身,养家糊口,更重要的,是全身心热爱,当成一辈子的事业,下苦功,那种精神,现在没有了。“到底有没有把传承民族文化作为自己毕生奋斗的方向,有没有信仰,有没有理想?这是关键。”

  金丽生感慨,评弹学校的毕业生大部分被招到非曲艺单位唱评弹,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演员了。评弹的职业选择多元化了,从说唱这一行的现状来看,唱评弹的人不算少,但真正的艺术家后继乏人,传统意义上的“评弹”正在逐渐消逝。

中国评书表演艺术家、评书大师梅兰芳

  评书,似乎连表面的繁荣都看不到。这是80多岁的单田芳,紧跟潮流,说书说起了流行歌曲,甚至和流行歌手同台表演。大师们不顾高龄,在努力创新,这情景不禁让人心酸。而86岁的袁阔成,甚至想用周杰伦的方式演绎《水浒传》,还没有尝试,就在2015年去世。几个月后,92岁的刘立福先生也走了。

  刘兰芳说,现在没几个了,单田芳,田连元,连丽如,就这几个人,你再找还有谁啊?没有几个。

  十多年没有收徒弟了,今年的正月十三,刘兰芳将再次收徒,她心里是存着希望的。

原标题:[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说唱这一行
责任编辑:hn_新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