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月25日专电 题:“等一束光,一如既往”——专访电视剧《少帅》导演张黎
新华社记者许晓青、周文其
“四个字,一如既往!”影视导演张黎有个职业习惯,为了追求镜头完美,取景时他偏爱等待恰到好处的自然光,对剧组而言这有点儿“奢侈”。
他近日在上海接受采访时坦言,在自己最新导演的电视剧《少帅》中,他还是一如既往,坚持这种“等一束光”的创作心态。
张黎说,在这个行业里,你总得有所追求,“等光”其实也是一个职业影视人的基本素养。“如果因为你图快、偷懒,就不去做了,那么整个行业很难有所进步;时间和成本投下去,就是为了一句话——你要对得起观众。”
谈新作《少帅》:要知道我们的“不知道”
《少帅》是围绕历史人物张学良创作的影视作品之一,不仅全方位呈现了张作霖张学良父子及其家族的命运,也白描式勾勒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北方战局。
张黎在解读自己的创作时引用了李雪健在剧中的一句台词:“要知道我们的‘不知道’”。
据张黎回忆,《少帅》不仅筹备期较一般电视剧更长,在拍摄中还特别追求现场的温度和氛围,就和“等光”是一个道理。“有一场父子送别的戏,我们想让老爷子(李雪健)发挥得淋漓尽致,戏要出得来,就从北京一路拍到河北,换了地方,重新搭了一模一样的景,就为了这么一场戏、一个温度,反复打磨,最终成了!”
“一名导演的创作激情,往往最初是从编剧那里来的。3年前编剧江奇涛老师给我看本子,我从起初没兴趣,到后来一下子沉了进去。这段历史、这些人物有独特的地方。编剧是一剧之本,我们想把这部剧做得能让大家知道自己的‘不知道’,效果应该是基本达成了。”张黎说。
谈历史剧:收视率“熙来攘往”,不如“夺一心”
以拍摄历史题材剧而知名的张黎,经常被人问及收视率的话题。近年来,传统风格的历史正剧数量偏少,市场上多的是“戏说”和“奇幻”,与近现代历史相关的剧,收视率也仅处在中游。今年1月《少帅》在北京卫视、上海东方卫视同步开播,收视数据再度成为焦点。
对于收视率的波动,张黎很淡定:“我总有那么一个观点,那些数据是‘熙来攘往’。你当然可以大呼啦地让一千个人看了你的剧,但看了也只是看了,还不如有一个观众真正看进去了,真正懂了你表达的意思。这好像就是古人说的,‘杀千人,不如夺一心’。”
张黎说,自己的团队这些年也很关注互联网的播出生态,包括《四十九日·祭》等的社会反响,除了要看传统的收视率样本户数据,观察网播量和网友们的留言互动,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可以从中分析,受众看了你的剧,在哪些点上是有反应,具体的情况可以对我们今后的创作有所启示。”
谈娱乐怪相:“泛娱乐化”,“吃”多了无益
时下也有影视作品以一些低俗口味博取观众注意,短时内引发轰动效应。对此,张黎打了个比方——那些充其量只是“冰淇淋和麻辣烫”,可不能常吃。
“无论做什么剧,你都要下苦功夫,而现在市场上出现的一些‘泛娱乐化’现象,就好像是‘冰淇淋和麻辣烫’,它或许一时‘好吃’‘有快感’,但代替不了主食,观众可能短期内觉得还行,但时间长了,你不能天天‘吃’它,因为没有营养,‘吃’多了无益。”张黎说。
他坦言,从生产者的角度看,如果大家都觉得“冰淇淋和麻辣烫”讨巧,都去生产那些,那么这个市场的供给显然不均衡。而多年以后,往往最终影响大众的,还是那些有助于心灵成长的作品。
那么,如何让历史题材作品在“娱乐过度”的怪相中一举俘获年轻人的心?张黎认为,从创作源头说,还是每个职业影视人要讲究职业素养。
他举例说,《少帅》编剧着墨较多的是父子关系、师生关系,虽是距今快一个世纪的故事,但层次丰富的剧情和人物,确实吸引了一些年轻观众。
“比如,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他们总是拧巴着,好像一对冤家,我希望年轻观众看了会去思考,到了人生某个阶段,每个人都会特别渴望去了解自己的父辈,这才是人的天性。”张黎分析,从这一点说,那些“泛娱乐化”的东西反而天生就有局限性,会变成过眼云烟。
·【思客讲堂】听李雪健、张黎、雷献禾聊聊国产电影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