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嘉宾】
马晓霖 博联社总裁、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访谈动机】
近期,沙特阿拉伯与伊朗之间的争端成为中东局势的重要变数。作为中东地区的两个主要国家,沙特与伊朗争端有何种背景,可能发展到何种程度?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今后相当长时期的中东形势。为此,《国际先驱导报》专访中东问题专家马晓霖教授,请他为读者解答沙伊争端的相关问题。
沙伊危机是长期积怨的爆发
《国际先驱导报》:您觉得这一轮沙特阿拉伯与伊朗之间危机的升级有何种背景?长期以来,两国虽有积怨,但相对而言还比较克制,但为何在当前时间点发生如此冲突?
马晓霖:实际上,这是2011年以来整个阿拉伯剧变引发的传统地缘矛盾的爆发,只是集中体现于沙特与伊朗之间。
2011年“阿拉伯之春”出现以后,沙特阿拉伯、卡塔尔这些海湾国家非常活跃,他们担心街头的民众革命会变成一种颠覆王权的过程,于是就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政策:首先是推动颠覆利比亚的卡扎菲政权,其后则是在也门——亦即他们的“后院”——设法维稳,迫使时任领导人萨利赫交权。在巴林,他们完全站在巴林政府一边,协助处理街头运动,这实际上也是在维护自身的王权统治。
而在叙利亚,沙特和卡塔尔通过鼓动所谓民间“革命”的方式,试图变更什叶派政权,由于叙利亚与伊朗是战略盟友,沙特在叙行动的目标一是自保,一是借机与伊朗清算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的旧账。这是因为在沙特看来,自1979年以后,伊朗大规模输出伊斯兰革命。而在伊朗看来,像沙特这样的君主国家本身就存在政权合法性问题。而且伊朗认为,沙特作为麦加和麦地那两圣地的监护国,却追随美国,并对以色列态度温和,这使其“监护国”身份显得并不称职。
双方之间的深层对立带来了长期矛盾: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后,海湾阿拉伯国家支持伊拉克,叙利亚则站在伊朗一边。沙特还牵头成立了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即“海合会”),以海湾六国“抱团取暖”,对内加快一体化进程,对外就是北防伊拉克、东防伊朗,这种博弈一直没有停止。
自2011年“阿拉伯之春”之后的一系列冲突以及教派之争,都可视为此次事件的背景。此外,美国因素带来的地缘政治变化也很重要。2015年伊核协议达成后,沙特非常担忧。原本,沙特与美国是相当牢固的同盟关系,双方合作遏制伊朗。但是,在伊核协议达成后,以沙特的视角来看,美国解除了对伊朗的束缚,给予伊朗在中东地区的发挥空间。
这其中还涉及一个因素,那就是美国对中东极端思想的担忧,以及为此借重伊朗力量的打算。在美国看来,来自海湾国家的极端宗教思想输出已经对欧洲造成显著压力,在欧洲局部地区形成伊斯兰化之势。此外,早在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中,相当多的恐怖分子都来自沙特。而伊朗虽然与美国关系对立,但在防范这些极端思想传播方面是能够发挥一定作用的。这也是美国给伊朗释放空间的重要原因。
如果从更长远的历史和文化来看,这其中自然也涉及延续千年的教派之争。16世纪伊朗萨法维王朝建立以后,将伊朗信奉的逊尼派改为什叶派,彻底与阿拉伯世界做文化切割。这其中有当时要与奥斯曼帝国争夺势力范围的背景。早在那个年代,伊朗就从今天的叙利亚、黎巴嫩和也门等地邀请很多什叶派阿訇来主持清真寺。而从那个时候开始,阿拉伯和波斯的冲突,或者说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冲突就开始愈演愈烈。
最近的背景也很重要,首先是叙利亚局势的变化。在叙利亚的争夺中,沙特又遭到挫折,叙利亚内战已经向和平进程演进。而且这一进程虽然是由俄罗斯主导,但却是伊朗帮助的结果。而在也门,沙特的干预遭到了什叶派胡塞武装的强有力抵抗。
结合上述背景再看当前的情况,可以视为是沙伊长期积怨的一次爆发。方方面面的因素综合在一起,让沙特王室感到颇为愤怒。他们觉得从伊朗伊斯兰革命后,伊朗的影响从未像今天这么大,其已经将触手伸向阿拉伯半岛的腹地。这种局势对沙特的君主统治,对沙特在地区的影响力都是巨大的威胁。
此次,沙特处决什叶派教士成为沙伊两国交恶的导火索。实际上伊朗原本无权干涉沙特的司法主权,所以沙特抓住这个机会和伊朗断交,而且通过自己的影响力,让海合会成员国和苏丹等国纷纷对伊朗断交或外交降级。这相当于是对伊朗进行的一次“围猎”。沙特想通过这次矛盾的激化,将伊朗在中东的影响大幅回推。这基本上是此次冲突的来龙去脉。
两国都有“地区老大”意识
Q:这次冲突的危机升级和沙特国内政治有无关系?最近一两年来,沙特内政也有一些变化,比如国王更迭和王储变化等。有一种观点认为,沙特在也门等地的行动也有内政方面的考虑,您如何看待这样的说法?
A:存在这方面的可能。萨勒曼国王上台之后,改变了之前“萧规曹随”的做法,更换了前任国王指定的接班人,并调换了一批重要职位的官员。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沙特国内部分人的不满。此外,自前任国王执政末期开始,油价逐步走低,沙特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后来甚至不得不两次发行国债,并抛售在很多国际大企业中拥有的股份。这都是沙特国内面临的问题。在也门问题上,首先是胡塞武装势头猛烈,几乎夺取了整个也门的控制权,这使得沙特担心胡塞武装背后的伊朗,因此才要稳住“后院”。而国内政治因素在此议题中可能是次要因素。
在此次沙特与伊朗断交的过程中,尽管伊朗民众冲击沙特驻伊使馆在先,责任在伊朗一方。但是后续的断交、断绝经济交通来往等措施说明,沙特方面可能想把矛盾转移到伊朗身上,告诉国民现在与伊朗之间的博弈是教派之争,甚至是话语权、影响力的争夺。
沙特认为自己是伊斯兰教的发祥地,是穆罕默德的故乡、两圣地的监护国,又坐拥庞大的石油资产,是伊斯兰世界当仁不让的领头羊。但是,伊朗并不这么认为。伊朗觉得自己曾是世界上第一个跨洲帝国,拥有两千五百年悠久文化,而且对伊斯兰世界的文明发展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所以,伊朗也有“领头羊”心理。再加上伊朗拥有相对发达的经济和工业能力,又有一定的科技和军事能力,其不会甘居二流国家地位。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种国家定位也是长期以来伊朗和美国关系不和的深层原因。此次伊核谈判的突破点就是美国的两点承诺:第一,不谋求颠覆伊朗的伊斯兰共和体制,这是安全保障;第二,伊朗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这两条实际上就是满足了伊朗的国家定位预期和对国际空间的需求。
沙伊危机不会升级为热战
Q:您认为此次沙特与伊朗之间的危机会发生到何种程度?是否有爆发冲突的可能性?
A:此次危机应当不至于造成过于严重的后果。
首先,在沙特一方,由于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等因素,沙特对于阿拉伯世界和伊斯兰世界的影响力也是有限的。此次,苏丹和巴林追随沙特与伊朗断交,但阿联酋只是外交降级而已。海合会其他五国确实表示对沙特完全支持,但也仅限于此。沙特曾经要与尼日利亚、埃及和印度尼西亚组建伊斯兰反恐联盟,但后者几国并不买账。沙特组建联军干涉也门时,巴基斯坦就未参与其中,而埃及也只是象征性地参加了战斗。从能力方面来讲,沙特的空间是有限的。
其次,对伊朗来说,它已经是最近五年来中东的最大赢家。他既是什叶派联盟的核心,与美国缓和了关系、获得了国际空间,又与俄罗斯建立了更为紧密的联系。伊朗有能力,但是也要保持克制。因为在中东这样以阿拉伯国家为主的地区,他毕竟还是少数派,其能力和影响力已经到了极限,比如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中南部,再加上巴林以及也门的局部利益。如果再要勉强拓展利益,最后可能反而损失眼前的既得利益。另外,美俄也不希望这个地区太“闹”,目前的局势已是非常混乱。美俄的有限目标仍然集中于反恐。现在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已经危及欧洲和美国本土,这要求国际社会必须集中力量优先打击“IS”。所以美俄都不希望地区局势进一步恶化。更何况美国本来就要从中东收缩。
无论是对沙特还是伊朗而言,双方如果脱离了大国支持,在军事上就很难动弹,大家都打不起仗。另外,沙特的主要油田都在波斯湾沿海,伊朗有足够实力对其实施打击。而如果开战之后阿拉伯国家更加“抱团”,也不是伊朗想看到的。因此,双方争端应该会局限于外交和经济制裁的层面,不会“再进一步”。
实际上,两国每隔一些年就会出现风波,这是中东地区二元结构的深层矛盾,既有教派冲突、大国博弈、美国因素,又有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对立,这些都构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总会隔一段时间升级,然后再相互妥协。当然,其中还有长期存在的各种水面下暗斗。
沙伊风波对中国影响有限
Q:也有人认为,低油价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沙特坚持不减产所致,而沙特此举是为了打击伊朗,您如何看这种观点?
A:我认为,沙特的低油价战并不是针对伊朗,而且更不是美国与沙特合作针对伊朗或俄罗斯。这更像是沙特与美国在争夺能源格局的话语权。沙特主要是在针对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因为一旦页岩气或者其他新能源革命成功之后,沙特作为石油产出国的战略价值就将大打折扣。从战略上说,美国不再会像过去那样保护它;从经济上说,能源革命造成的低油价会使其国内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难以为继,甚至可能会引发国内革命。因此,沙特是居安思危,想用低油价把新能源和页岩气在高成本阶段消灭于萌芽状态。这是为了未来保政权、保稳定以及争取世界能源格局老大地位的行动,其矛头是指向美国的,俄罗斯和伊朗并非其中优先考虑的问题。当然,客观来说,低油价如果能够起到压制俄罗斯和伊朗的作用,沙特也会乐见其成。
Q:在这个过程中,沙特是否认为其国内什叶派存在离心倾向?据称沙特的什叶派集中居住于东部,且当地也是沙特的主要石油产地。
A:沙特国内的什叶派有一定的波动,但并没有大规模的反弹。
“阿拉伯之春”之前,什叶派在沙特国内的地位较低。后来,沙特官方逐步做了一些调整,包括与什叶派开展对话、让他们享有平等公民权等。在“阿拉伯之春”刚刚爆发的时候,沙特东部曾经发生过短暂骚乱,但很快就得以平息。这个平息不是靠镇压下去的,而是主要靠沙特政府的缓和与安抚政策。
总体来看,沙特东部是稳定的。如果把考察时段放长,这些年来,沙特什叶派的处境实际上是在逐步改善。当然,从整个伊斯兰世界来说,什叶派仍处于相对弱势。
Q:沙特与伊朗的此轮风波对中国有何影响?美国对于中国在中东的介入可能持何种态度?
A:只要此次风波不闹太大,对中国的影响相对有限。这反而也是中国参与调解中东事务的机会。同时,美国也并不反对中国在中东的适度调解。(本报实习记者 李林峰 记者 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