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3月26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未晨)记者今天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近日印发《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应用管理办法》。该管理办法聚焦更好发挥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以下简称“全国平台”)服务社会、支撑监管的作用,着力保障家长学生和各方合法权益。
据了解,“全国平台”自2021年建设以来,紧盯校外培训全链条、预收费监管等关键环节,围绕家长学生选择培训课程场景,逐步实现智能抓取问题、风险预警提醒、跟踪处置进展、快速全额退费等功能,构建了校外培训全流程监管服务模式。
“随着家长学生、培训机构、主管部门等各方对‘全国平台’应用越来越深入,大家的期待也越来越高,希望‘全国平台’规则更清晰、流程更简捷、功能更齐备、操作更简单。”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相关负责人说,为满足各方新期望,推进“全国平台”优化升级,参照国内外数智化监管服务经验,在广泛调研基础上,研究起草了该管理办法。
六个方面发力守护家长学生合法权益
据介绍,“全国平台”坚持“应用为王”,致力于提供“一站式”校外培训监管服务,最大程度为各应用方提供便利服务,其功能设计皆来自各应用方的现实需求。
该管理办法规定,“全国平台”是全国统一的校外培训公共服务平台,通过一网(官方网站)三端(家长端APP、机构端APP和管理端APP)为校外培训全流程监管和服务提供技术支撑。家长端APP主要提供查询、检索、评价等功能,支持家长学生在线选课、支付、退费、评价、投诉等需求。机构端APP提供课程上架、统计查看、机构内部管理评价等功能,支持机构智能管理。管理端APP提供预收费监管、风险预警、执法监督等功能,助力数智化监管。
“守护家长学生合法权益是‘全国平台’的主要目标。”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相关负责人说,“全国平台”从合同、课程、资金等多个角度保障家长学生权益。
一是“全国平台”提供格式合同在线签订服务,保障在“全国平台”购课家长的权益。二是“全国平台”展示合规机构的培训课程,帮助家长学生避开无资质、质量难以保证的“黑机构”及培训课程。三是“全国平台”构建了严格的从业人员准入及查询机制,与公安等部门实现数据对接,落实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入职查询和从业禁止制度要求,守好校外培训安全底线。四是“全国平台”定期开展校外培训材料抽查,重点聚焦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和适宜性,确保培训材料的育人导向和质量水平。五是“全国平台”会同资金监管机构落实国家资金监管要求,对纳入“全国平台”的预收费进行监管,对通过“全国平台”购课的家长学生,支持其按照合同约定退还未消费的课程费用。六是“全国平台”已上线“先学后付”功能,支持家长学生自愿选用“先上课再付费”模式,从源头上避免家长学生资金损失。
为培训机构提供线上系统
“全国平台”为培训机构也提供了多方面的服务,支持其发挥对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作用。
一是支持培训机构向全社会公开展示其培训课程、从业人员等相关信息,便于家长学生知晓其规范性并做出选择。二是为培训机构提供支持全量业务运行的线上系统,提供运行数据分析,助力提升运营效能。三是支持优质机构享有相关政策,各地引进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开展课后服务的,应当在纳入“全国平台”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中,遴选具备资质、符合条件、信用良好的优质机构。
同时,“全国平台”及时曝光依法查处的搞恶性竞争、扰乱行业生态、损害家长学生权益的“黑机构”,打击“劣币驱逐良币”,保护合规机构。
据了解,目前,纳入“全国平台”统一管理的合规机构达12万余家,培训内容不断丰富,培训质量不断提升。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国平台”为家长学生、培训机构、主管部门免费提供相关服务和技术支撑,不收取任何费用,“也就是说,家长学生使用‘全国平台’不收取任何费用,培训机构入驻‘全国平台’不收取任何费用,主管部门通过‘全国平台’强化监管服务不收取任何费用。”
另外,该管理办法提出,鼓励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公益支持校外培训监管与服务所需资源、技术和服务,提升校外培训监管服务效能,久久为功支撑“双减”政策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