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样一列火车。
四川省成都市城郊的铁轨上,一列由12节绿皮车厢组成的火车正停放在股道间。白天车厢漆黑寂静,夜晚却灯火通明。车上并不装载货物,也不运送旅客,而是常年居住着几十名青年。
这里是90后铁路青年徐国耀和工友们“移动的家”——宿营车,他们每年至少有200天的时间生活在这列车上。一年四季,风雨无阻,穿行在云贵川各条铁路线,无论何地,只要有线路清筛任务,他们便会立刻整装出发,操作一列列大型养路机械,赶在夜里“天窗”(铁路天窗是指预留的、列车非运行时间段,用于施工和维修作业)来临,维护一条条铁道的安全。
常年在外、以车为家、昼伏夜出、四处“流浪”……徐国耀和工友们总戏称自己是铁道线上的“吉普赛”人。
春节渐近,春运列车上满是匆匆回家的旅客,车辆驶过的每条铁轨背后,是这群默默埋头苦干的年轻人,为维护列车安全运行而“流浪”。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走进成都工务大机段线路清筛三车间青年突击队的作业现场,在漆黑的夜色中见到了这群闪光的青年。
每天晚上赶“天窗”
“铃铃铃……”晚9点的闹钟声打破了城郊铁轨上的寂静,万家灯火熄灭时,他们的灯光亮了,夜晚的宿营车热闹了起来。
阳运佳和工友们起床的时间总是在这样的夜里。他们熟练有序地整理洗漱,快速穿戴作业服,简单吃过早餐,便跟随师傅王晓峰开始了对作业设备的最后检查,“为了大家的安全,我们要不漏每颗螺丝钉,不放过每个细节”。
“区间封锁!”0时39分,随着春运首日最后一趟列车驶过,“天窗”作业开始。早已准备就绪的19名青年突击队队员和数台大机设备有序开动。青年们或站在机械旁,或坐在驾驶室内,朝着指定任务地点前进。
徐国耀每天的工作时间比所有人都要更早一些。作为线路工小组的工长,他要带领组员们在大型养路机械施工前,为铁道“长龙”开好“龙口”。
“‘龙口’是作业的起点,作业区段是‘龙身’,结束点是‘龙尾’。”徐国耀说,在大型养路机械清筛作业中,“龙口”开得好不好,直接影响着施工进展顺利与否。“‘龙口’‘龙尾’是作业的薄弱处,也是安全卡控的关键点,须要严格标准,更要重点盯控”。
抬起冰冷的铁轨,配合队友和大型机械,检查更换轨道下无数大大小小的石子。徐国耀向记者介绍,铁道线路清筛是事关列车安全通行的重要环节。“每个石子都有它们固定的规格尺寸,长期磨损会让铁道变得不平稳,甚至不安全,只有对铁道下排布的石子 定期清筛,才能帮助线路恢复弹性,保障运输安全和旅客乘车舒适度。”
凌晨1点,大型养路机械车辆(以下简称“大机”)到达指定作业地点,线路清筛施工正式开始。
道床上,排列整齐的大机开始挥舞排排“铁爪”,用力撞击着石砟。石子过筛发出的震动声和机械轰鸣声越来越大,三车间副主任、青年突击队队长潘金鑫得把对讲机紧紧贴在耳朵上才能听得清声音,发号施令时,则必须扯着嗓子冲对讲机大声呼喊。
“导槽再往深挖5厘米,必须达到30厘米以上,挖掘链才能顺利进去;把枕木垛及时垫上加固,确保施工安全”……
潘金鑫告诉记者,大修清筛施工是公认的铁路工务系统中作业环境最恶劣的一项工作。“清筛点多、线长、面广,生产组织复杂、施工工序繁多,路列开行、防护体系组织难度大,是作业人员最分散、安全风险最集中的一项工作。”
“必须认真细致,严肃对待。”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作为新人的阳运佳更是一刻也不敢懈怠。
“有铁轨的地方就有我们”
2024年刚从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的阳运佳加入这支青年突击队已经有半年时间了。他觉得,踏踏实实奋战在基层一线,在铁轨旁应用和学习到的知识,远比课堂和书本上要丰富和扎实得多。
拿着手电筒仔细检查每一寸铁轨和石砟,随着一排排镐头与石砟的有力碰撞,看着道床在眼前逐渐被夯实。“内心总会有种很充实的感觉。”阳运佳说。
师傅王晓峰对自己的这个新弟子感到很满意,每天出发前,他都会不厌其烦地对徒弟千叮咛、万嘱咐,“现在的年轻人学习能力很强,一点就通,都有能力独自挑大梁”。
无论是刚入路的“新兵”,还是已经过千锤百炼的“战士”,这支全年都在“突击”的队伍,人人都一丝不苟。
“每前进1公里就要下镐1000余次,我们干活就像给道床做‘针灸’。”已跟着大机跑了9年的机长雷继斌,至今仍会在每次出任务前反复提醒自己,要集中精力,要全神贯注。“因为一个不留神的失误,就会擦伤轨枕,那将造成巨大的损失。”
9年来,雷继斌在每个“天窗点”都要复核曲线资料、盯控设备运转、卡控作业质量,车前车后往复穿梭,他踩在道砟上的每双鞋,鞋底都从3厘米磨到仅剩薄薄的一层皮。这些年,他说自己在不知不觉间穿破了17双鞋,捣固铁道也早已超过5000公里。“旅客们喜欢我们西南的美景,却容易忘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哦”。雷继斌有时候要跟着大机一个月转场4次,有时候,一个电话就要奔赴千里之外,哪里有铁轨就往哪里跑。
“乘客们在火车上看到的风景,我在驾驶室里欣赏。”这些年,雷继斌跑遍了西南大地,谈起家人,他觉得有亏欠,但“当家人们坐着火车来看我时,我可以很骄傲地告诉他们,你们坐车刚刚走过的路,就是我工作的地方”。
凌晨3点,大机排出的尾气和飘浮的沙粒卷起数米高,不断扬起的尘土给每个人疲惫的脸上都画上了“烟熏妆”。终于在天快蒙蒙亮时,施工完毕,机械车辆有序返回站内。青年们回到了宿营车上,准备迎着朝霞,进入梦乡。
走进车厢,洗漱间、洗衣房、阅览室一应俱全,单人单间的小卧室里也配上了空调、书桌和储物柜。
刚下工的黄仁泽来到洗漱间,用毛巾擦掉脸上厚厚的尘土,笑着说:“都习惯了,这没什么。”他又用力搓了几下脸,“你看,多擦几把脸,所有的疲惫就都没了”。
青年夜校“搬”上宿营车
“深秋灌香肠,入冬买衣裳,过年有排场”。难得迎来工作间隙的青年们,这些天在“家”里等到了一份独属于自己的年味。绿皮宿营车里张灯结彩,“摇身一变”成为“年味工坊”。
1月16日,成都铁路局团委举办的橙C沙龙·青年夜校首次把青年活动“搬”到了宿营车上。
前一天刚完成施工任务的杨振辉,脸上还带着些许疲态,但听说有学灌香肠的活动,立刻来了精神。来自东北的他,虽然家乡没有灌香肠的习俗,但能和工友们一起感受浓浓的年味儿,让他感到很兴奋。
“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很新颖的体验,我还打算过年把自己亲手做的香肠带回去给媳妇尝尝。”杨振辉笑着向记者展示自己刚灌的香肠。
“以往这个时候都放假了,这次因为春运开启时间早,施工任务重,站好这最后一班岗,大家好回家过个热闹年”。工长王晓峰觉得,青年夜校的活动很热闹,能让年轻人们从紧绷的工作里短暂抽离,得到片刻的放松与欢乐,这是值得多办的好活动。
“肠衣要选得恰到好处,灌的时候要慢慢来,一点一点地往里塞,别太急,这样灌出来的香肠才饱满、均匀。”活动现场,经验十足的老师傅耐心地传授灌香肠的技巧。大家边学边做,灌出来的香肠大小形态各异。
“以前在老家见过,但实际上手操作还是第一次,虽然卖相不太好看,但也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嘛!”来自四川内江的小伙儿伍泽打趣道,自己灌的是“四不像”版香肠。
宿营车上,这群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聚在一起,分享各自家乡的过年习俗和趣事,老师傅对大家做的香肠一一点评,欢笑声不绝于耳。
“在紧张忙碌的春运保障期间,能有这样充满年味的活动,让大家在坚守岗位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别样的温暖。”阳运佳是第一次参与青年夜校的活动,他期待,能在宿营车上迎来更多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
夜幕渐渐降临,这群青年向着月色笼罩的铁轨,再次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