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由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主办的第十八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职工组全国决赛闭幕式在辽宁沈阳中国工业博物馆举行。图为闭幕式现场。组委会供图
这是一个兼顾传统行业和新兴领域的职业技能竞赛,这也是一个聚焦重点领域、新兴行业的创新创效竞赛,这还是一个专门为青年职业技能人才搭建的竞技舞台。
日前,由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主办的第十八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职工组全国决赛(以下简称“振兴杯”)先后在重庆、辽宁沈阳举办。此次大赛以“踔厉奋发启新程,挺膺担当建新功”为主题,来自全国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系统行业、中央企业的1000多名青年职工参加。
在这个国家级一类赛事的竞技场上,青年技能人才们各显神通。
首设5G、物联网安装调试相关赛项
“脚踏实地、放平心态”,这是来自西藏拉萨的根帝卓玛对自己的第一次“振兴杯”的评价。
此前,她并没有参加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的经验,比赛完后才知道,今年是“振兴杯”首设信息通信网络线务员(5G网络建设方向)工种。她有些意外之喜:“那我还是第一届参加(这个赛项)的呢。”
来之前,根帝卓玛就被告知比赛难度很大,但她并不害怕,她想要挑战自己。“有了这次经历,今后就知道大致的流程。如果后面还想来,就会很顺利,而且能更清楚如何学习。”
备赛期间,根帝卓玛挤出工作之余的时间踏踏实实练习。在赛场,她因为对考试系统不够熟悉遇到一些挑战,结果还没出来就感觉可能没法完成自己最初设定的拿奖小目标了,但她依然觉得这是一次不错的体验。
物联网安装调试员赛项同样是今年“振兴杯”首次引入,也是该项目首次进入全国一类赛事。可观的是,有140多人跻身全国大赛决赛。
紧跟国家发展战略部署,贴近企业生产实际需求,新设置的赛项,对参赛选手展现最大的诚意,重在鼓励大家积极参与。
“作为职工组比赛项目,对选手的考察侧重点更多在工作岗位经常使用的技能,包括前端设计、现场施工能力、后端维护能力。”物联网安装调试员裁判长闫虎民介绍,该项赛事涉及工业物联网系统编程调试、安装与部署、检测与维护3个模块。根据新职业标准及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考虑到不同地域行业发展差异,对于参赛选手所需要掌握的技能标准求得最大公约数,以鼓励更多选手参赛。
他在现场观察发现,选手擅长的领域各有不同,“这也体现出青年人在本职岗位上的实力。长期使用的技能体现得非常好,每个模块都有非常优秀的选手。”
闫虎民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此次大赛在赛前公布了题库供选手自行练习。比赛时,模块一比样题简化,更多考察选手日常学习和练习。模块二的样题和考题相同,主要是为了减少客观上存在的地区行业发展水平不同所带来的差异。对于模块三,提前公布比赛所用设备,比赛中设置的相关问题,也都是选手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例如导线断路、信号线断路,电源、网线故障等。
“都是日常中需要的基础技能,不是特定岗位和行业才能遇到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带动更多青年人了解岗位的基础技能、打好基础。”闫虎民说。
瞄准解决实际问题创新创效
在本次“振兴杯”大赛上,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的青年研发设计团队,带来的“海基一号”超深水导管架关键技术创新与重大突破项目,斩获专项赛(创新创效竞赛)研发创新方向银奖。
项目团队负责人陆争光介绍,从2019年起,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70%的高位警戒线。海洋油气正逐渐成为我国原油增储上产的主力军,深水待开发油气资源尤其重要。
但对于200米-400米水深范围内的油气田开发,面临湿式开发不经济高效、干式开发核心装备缺位的难题。
为了破解这一困局,陆争光和同事们组成了青年研发设计团队。他们创新研发了一座300米级水深干式井口油气开发核心装备,应用多项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
导管架下部的工程地质条件十分复杂、面临世界级海底巨型沙波沙脊处理和就位难题。同时需要研究高等级结构材料应用等组合技术降低重量,以满足这个海域下水驳船的安装要求。
面对一个个拦路虎和外界质疑,团队迎难而上。历经15次整体方案优化、联合国内外优势专家力量开展100余场技术讨论,终于逐一击破各个难题。
首先,随着导管架所处水深的增加,如果依旧简单“依葫芦画瓢”,其承受的环境荷载迅速增加,导管架重量将会大幅增加,设计、建造难度也随之加大。同时,受国内施工资源和经济成本的限制,导管架的重量必须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成了关键。
团队为“海基一号”量身定制“瘦身”方案,优化结构,精简导管架水平层数量,最大化发挥钢材性能,使平台重量优化至3万吨,为整个项目节约了至少3000吨钢材用量,有效提升了项目经济效益。
同时,团队还创新性地采用精细化抗疲劳设计,确保导管架的结构安全。
为了高效经济地解决世界级海底巨型沙波沙脊处理和就位难题,设计团队为“海基一号”专门研发了下挂倾斜式防沉板,以适应场址最大地形4m高差。这一创新,节省了大量的海上施工处理投资费用。
投产至今,“海基一号”经历了5次台风,平台各项技术状态良好,经受住了大考验证。
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和效率缺一不可。
“海基一号”成功应用后,可以大幅降低适用水深范围内的油气田开发投资,将我国经济高效开发阵线由200米水深整体向前推进至300米,超深水导管架整体技术进入世界第一阵营。
陆争光介绍,目前已推广应用两个项目,有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实现了关键装备国产化突破。通过带动国内钢铁材料研发、建造和海上施工机具研发等在海洋油气开发重大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为我国向海洋强国迈进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复杂海域大型互通枢纽桥梁链接体系研究与应用”“迎刃冰解——线路带电除冰机器人”“基于矿化沉积技术的废弃混凝土资源化利用研究”……在本次“振兴杯”大赛上,从研发、技术、管理等不同方向涌现出不少瞄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创效项目。
丰富赛事内容,传承工匠精神
为了丰富赛事内容,为更多青年职业技能人才搭建相互交流的平台,重庆赛场举办了“智青春 创未来”青创先锋分享会。
在这场青年技能人才聚集的精神盛宴上,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智能驾驶工程师余龙,讲述了他和团队的奋斗故事。
余龙和同伴们是智能技术无人区的开拓者。
4年前,智驾量产的核心技术还被外资垄断。这支团队迎难而上,着手攻克跨场景全栈式自动驾驶关键技术。
“我们打趣地称自己为‘孤勇者’。”余龙说,团队成立了236人的青年突击队。大家白天测试,晚上修改软件,118天连续奋战,组织了104次日清日结会,发布了101版软件,解决了2376个难点堵点……
为了把知识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他们还搭建了岚天引擎、岚峰平台和岚光数据平台,建立了完善的智能驾驶开发工具链。
几年来,团队依靠自主研发的开发平台,取得了400余项海内外发明专利,完成了多项国家级课题,培育出规模近千人的自动驾驶“产、学、研、用”青年研究团队。
智能驾驶最关键,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如何在卫星信号不稳定时实现精准定位,这在全世界都是尚未完全破题的重大课题。
余龙和团队勇闯研发深水区,敢啃科技硬骨头。4年间连续攻克四大关键技术难题,研发出感知融合定位技术,让车辆在隧道、地下停车场等极端情况下实现精准定位,误差仅9cm,精度比传统技术提升了5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如今,这项技术已获得70项发明专利授权、35项软件著作权,并编制了29项国家、行业和企业标准。
“我们在发展理念、建设技术等方面不断作出有益探索,为全国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贡献‘山东经验’。”山东省渔业发展和资源养护总站工程师赵振营的这份自信,来自无数次的调查和探索。
2015年,山东启动海洋牧场观测网建设。这支团队实地走访调查了20多个牧场、校核了3000多个养殖网箱,深入分析目标海域生态环境指标等影响因素,一边科学指导生产,一边形成了以海洋观测与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观测网架构。
为确保观测网顺利施工建设,赵振营带领团队主动请缨跟随施工方指导安装。
目前,团队通过观测网打造出的“透明海洋牧场”,解决了海洋生物看不见、测不准、难预警的问题,让海洋牧场的生产经营、生态环境等实时在线监测,实现“可视、可测、可预警”。
他们还创新打造了国内首个省级现代化海洋牧场综合管理平台,截至目前,该平台已有效减少潜在经济损失几十亿元。
在沈阳,“振兴杯”闭幕式现场,主办方邀请“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山东港口青岛港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工程技术部固机高级经理许振超,讲述自己50多年来走过的工匠路。
“青岛港是涉外港口,我们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直接反映的是国家形象。只有进行岗位技术创新,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才能架起通往世界的桥梁。”许振超觉得,有了世界一流的码头和一流的装备,那就一定要干出一流的业绩。要有敢想、敢说、敢干的自信和胆量,技术上要有自己的杀手锏。
在这样的信念激励下,许振超和团队成员用手中掌握的绝活,多次打破集装箱装卸船世界纪录,为中国码头和码头工人增光添彩。
“许老师的分享使我受益匪浅。”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道路机械分公司装配钳工时正宇,在此次大赛中获得了钳工金奖。在闭幕式现场听了许振超的分享,他表示,作为一名新时代产业工人,将扎实掌握装配钳工和高精密装调的技术要求,不断提升操作水平和专业能力,立志成为复合型工匠,以工匠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锻造民族品牌工程机械产品质量,为推动行业进步不懈努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沂蒙 金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