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这场“科技下午茶”讲述创新的青春力量

发稿时间:2024-10-31 05:56: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装满液体的玻璃瓶里,硬币大小的黑色流体时而蜷缩成球,时而伸展成条。若不说明,没有人会将它与“机器人”三个字联系在一起。

  在“青春中国·拥Bao未来”特别节目“书香·点亮”篇章,北京交通大学90后青年教师李振坤在“科技下午茶”环节,和年轻人现场分享了这个经过数年潜心研发的前沿科技成果。作为全球首款流变机器人,它能在磁场控制下自由形变。未来,还能变成“创可贴”贴在胃溃疡的创面上,变成一条线爬到血栓处溶栓,在生物医药、低空飞行等领域服务人们的生活。

  “科技创新首先就要敢想。我们青年要敢于突破常规思维,拥有自己的独立想法,为科技创新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李振坤说。

  10月28日,由中国青年报社主办、中国青年网和中青在线协办的“青春中国·拥Bao未来”特别节目首场“书香·点亮”篇章在位于北京交通大学的思源·青年书店开播,现场启动的“科技下午茶”活动,将成为思源·青年书店未来的“常驻节目”,定期邀请科研工作者为年轻人分享最新的前沿科技。

  科技高速发展的背后是什么?是怎样的信念让科技工作者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科研一线?如何为科技创新贡献青春力量?首场“科技下午茶”中,不同领域的多位学者在书香里给出了他们的回答。

  从古至今,科技发展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北京郭守敬纪念馆副馆长佟怡天分享,大家熟知的京杭大运河,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科技成就,创新是贯穿其中的重要因素。

  700多年前,我国元朝科学家郭守敬主持开凿北京通惠河,打通了京杭大运河的“最后一公里”。在通惠河贯通之前,南方经运河运来的粮食只能抵达现在的北京通州,还需再通过陆运等方式才能送入当时的元大都城。如何通过水运,让漕船在抵达通州城后继续沿着一条更畅通的水路行驶,进入元大都城?

  通过引泉济运、节水行舟等方式,郭守敬解决了水源和地势落差两大运河技术难题。其中,他在通惠河上建造了24座闸坝,利用水闸来分段逐级控制水位的高低。如此,漕船得以逆流而上,这一创新方法至今仍被长江葛洲坝、长江三峡、巴拿马运河等航运工程使用。

  “和今天相比,京杭大运河里蕴含的科技虽然简单许多,但它在历史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佟怡天说。运河奔流向前,科技智慧也跨越千年时光代代传承。

  北京交通大学数智轨道交通研究院副院长官科,将高铁平稳安全运行背后的科技奥秘“搬”进了书店小课堂。

  官科2002年进入北京交通大学,后跟随钟章队教授课题组开展铁路专用移动通信的研究工作。早在1994年,钟章队提出基于GSM-R技术建设中国铁路数字移动通信网络,奠定了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发展的基础。后来,钟章队团队的研究成果被先后应用在青藏铁路、大秦重载运输铁路、京沪高铁等工程建设中。

  科技创新注定伴随着艰辛。“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很多研究工作和工程实验都是在无人区开展的,设备面临低温低压的挑战,人员更要克服高原缺氧等诸多困难。”官科对记者回忆。团队在500公里的冻土上成功试验示范了铁路专用移动数字通信系统,使青藏铁路成为世界上第一条采用GSM-R承载列车控制信息传输的高原铁路。

  从高原铁路、重载铁路,再到高速铁路,科技在发展,创新也在持续。在钟章队、艾渤等学者的带领下,2011年至2021年,官科和团队成员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射线追踪平台,为智能高铁通信系统设计以及5G在高铁场景的应用提供了真实准确的多径传播信道,继续助力高铁平稳安全运行。

  “回过头看,中国高铁发展走过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从跟跑到并跑,最终实现了领跑。”官科说,“我们向全世界证明,中国可以做到科技领域的自立自强。”

  在李振坤的研究团队中,大多是和他一样的90后甚至95后青年科研工作者,大家通过合作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此外,李振坤还在北京交通大学指导大学生成立了一个软体机器人俱乐部。“年轻人在科技突破中具备很大的优势,现在很多机构都有青年人才托举计划,鼓励青年发挥主观能动性。”

  “某一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意味着它是科技发展创新过程中绕不开的节点。年轻人需要明确自己愿意挑起重担的决心,给自己注入强心剂和支撑力。”在官科看来,对于青年群体而言,除了专业书籍外,应该注重拓展阅读,对先进技术或新鲜知识拥有足够的好奇心,同时在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代社会保持恒心和毅力。“只要大家明确志向,坚持不懈,凝心聚力,没有中国人攻克不下来的科技难题。”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余冰玥

责任编辑:白珂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