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年轻人投身生态环保事业 雪域高原成生态文明高地

发稿时间:2024-10-15 06:22:00 作者:焦敏龙 蒋雨彤 来源: 中国青年报

  31岁的藏族青年交巴东知2019年从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硕士毕业后,回到家乡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在当地民政局注册成立了玛曲县生态环境保护协会,走上了保护黄河沿岸生态的公益之路。

  5年多来,他动员身边很多年轻人,每周到学校、社区、草原牧民居住区向学生、城市居民、草原牧民开展宣讲,引导他们保护黄河沿岸生态环境。

  交巴东知的工作是青藏高原年轻人投身生态环保事业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雪域高原各族群众心中。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得以筑牢,自然保护区的设立使野生动植物实现了恢复性增长,生物多样性逐渐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得到持续巩固和加强。

  守护黄河上游水清岸绿

  黄河流过玛曲县433公里,300多条黄河支流流经广阔的草原、湿地,每年为母亲河补水近百亿立方米,是黄河上游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功能区。

  玛曲县生态环境保护协会成立后,交巴东知协助北京大学、兰州大学研究团队,研究黑颈鹤在玛曲县黄河沿岸栖息地的生存环境,还走访牧民家庭,记录他们关于黑颈鹤的见闻,制作成宣传资料,多次向当地群众宣讲如何保护黄河沿岸黑颈鹤栖息地。

  玛曲县自然资源局林业技术综合服务站站长、高级工程师马建云介绍,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冻土层的退化、黄河的频繁改道及风力侵蚀,玛曲县黄河沿岸的草原沙化问题一度突出,水源涵养补给和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受损。

  2021年,甘肃省启动实施“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修复沙化草地、退化草地、湿地、无主矿山,治理小流域、建设黄河沿岸阻沙林带。截至2023年年底,玛曲县黄河沿岸63万余亩土地得到治理。

  交巴东知一直很关注家乡的生态环境,深知这些工作背后的艰难。比如,鼠患曾是玛曲县黄河沿岸草场退化的原因之一。玛曲县自然资源局组织工作人员和牧民生态控鼠,投放鼠夹、栽植鹰架,捕捉地上鼠,还在鼠洞口附近用弓箭防控地下鼠,实现了“有鼠无害”的生态局面。

  交巴东知介绍,截至目前,玛曲县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共有4名全职工作人员,吸纳了20多名青年志愿者。“寒暑假期间,参加环保志愿活动的返乡大学生要更多一些”。

  交巴东知从小生活在玛曲县尼玛镇,熟悉当地的七仙女峰、阿尼玛卿雪山。这两年,他参与了中国科学院、甘南州林业和草原局的一项工作——依托红外线设备,监测玛曲县境内草原上雪豹等野生动物的足迹。“干了这份工作后,才发现自己掌握的生态环保知识还不够丰富。我还在继续学习。”交巴东知说。

  保护“若诗若画若尔盖”

  与玛曲县隔黄河相望的,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县域内的若尔盖湿地,同样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补给地,花湖是湿地里较大的湖泊之一。

  今年35岁的纳么玖2021年来到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现为科研科工作人员。如今在花湖景区栈道两侧摄影展板上的若尔盖湿地黑颈鹤、大天鹅、藏原羚等动物照片,多是他的作品。

  纳么玖从小生活在若尔盖县。他介绍,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沼泽湿地出现了萎缩退化。后来,通过禁牧还湿、填沟还湿、控鼠还湿、建设生态拦水坝等措施,当地为若尔盖湿地持续开展生态修复、补水扩湖。

  花湖景区里究竟有多少种动植物?纳么玖介绍,2017年以前主要靠人工观测。2017年至2023年,单位逐步搭建了生态一体化智慧监测网络体系,为花湖景区建成3个检测塔,主要用于监测花湖景区内的生物物种、水文水质、土壤环境等,“现在通过网络就能收集数据”。

  目前,花湖湖泊面积有650公顷。鸟在天上飞、鱼在水中游、花在湖中生的美丽景色,在花湖景区随处可见。据若尔盖县旅游景区管理局统计,2023年,花湖景区共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

  今年7月,花湖景区迎来旅游旺季。在此工作8年的景区收银员哈么卓玛被临时抽调加入了环卫组。她和1名同事共同负责一个保洁片区,步行巡检1次要用时半小时。

  哈么卓玛说,捡回的垃圾主要是饮料瓶。有些被扔在栈道下的湿地里,她和同事要趴在栈道上伸长手臂、用垃圾捡拾器勾回;有些垃圾已漂向较远处,需要坐船去捡回。“但今年的垃圾量要比以前少了。”她说。

  纳么玖曾制止过个别游客将宠物犬带进湿地的行为。他希望,游客能多了解高寒泥炭湿地的形成过程、动植物种类以及若尔盖的草原游牧民俗文化,文明出游、自觉保护好这片“若诗若画若尔盖”。

  桃花扮靓高原群众致富路

  每到春天,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上千株野生桃树竞相开花、灿若云霞,吸引各地游客前来。今年三四月桃花旅游文化节期间,全村旅游收入有370万余元。

  9月,记者走进村民卓玛家的小院,格桑花和大丽花盛开,藏式帐篷里摆着沙发,桌上果盘里盛满了奶渣和新鲜水果。卓玛摘下院子里树上自然熟的李子,用水冲洗干净、邀请客人品尝。

  卓玛今年63岁,她讲述,家人曾以上山伐木为生,自从国家号召保护生态,他们再不去砍树了。如今,她的丈夫在外放牧,儿子跑运输,女儿在工布江达县城工作,家庭收入年年在增长。“现在我们都知道要保护绿水青山。”卓玛说。在她的新家,仓库里堆满青稞及各类食品,仅厨房和藏式客厅的装修就花了十几万元。有人劝卓玛,这么漂亮的院子可以收费参观,她腼腆地笑道:“客人大老远来多不容易,不能收门票。”

  千年桃花林给村子带来了生态效益。村口的公共建筑里,设有“绿色银行”积分兑换超市。村民们可以用捡垃圾、分类回收来赚取“积分”,积分不仅能兑换大米、食用油、纸巾等生活用品,还能作为惠农贷款授信额度的重要参考。截至今年8月底,嘎拉村有13户村民获批惠农贷款350万元,用来发展生产和庭院经济,丰富旅游业态。村民次仁旺杰用从“绿色银行”贷的20万元“升级”了自家的运输车辆。

  离嘎拉村不远处就是雅尼国家湿地公园。9月,这里满目青翠,尼洋河穿湿地而过。巴宜区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姜文涛介绍,尼洋河水量季节性变化大,给湿地保护带来不小挑战。近年来,他们带领当地群众在湿地持续种柳树、保护生态。

  林芝镇立定村村民尼玛平措是这片湿地的44名护林员之一。每天,他都要在湿地巡查。回忆起前几年,他表示,当时的工作非常辛苦,经常有人在湿地乱扔垃圾、非法采挖砂石,需要花很多精力劝阻。“这几年,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少,大家的环保意识都增强了。”尼玛平措说。

  如今的雅尼国家湿地公园,水草丰茂,分布着534种野生植物、234种野生动物,30%以上的物种属于西藏特有物种,自驾来此的游客越来越多。当地藏族群众尝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焦敏龙 蒋雨彤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高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