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一所西部县城中职学校的办学探索 让孩子学会站在“半山腰”上看风景,也有不一样的美丽

发稿时间:2024-08-26 05:48: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古浪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学生跳起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舞蹈《石榴花开》。学校供图

  “成绩到了普高线,却选择上中职”。人生分水岭上,来自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的刘慧珍选择了一条“小路”。刘慧珍很坚定,她说,上这所中职是自己和家人深思熟虑后的决定。在初三的学业诊断考试中,她的成绩波动比较大,害怕考不上普通高中,就了解中职学校的招考政策。“在这里读书,照样可以考大学,还能提前学习一门技术。”刘慧珍说,这个信息打消了她的顾虑。她认真规划了未来的职业方向,报考了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古浪职专”)的“幼儿保育”专业。

  刘慧珍的选择并非个例。来自古浪职专教务处的数据显示,近期报名的1000余名新生中,有16名学生的中考成绩超过普通高中分数线。学校在校生数量连年上升,从2006年建校的300多人上涨至当前的3000多人。“出口上,就业与升学并重,每个孩子都找到了自己的出路。”古浪县教育局副局长于晟介绍,当地不少群众摘掉了“有色眼镜”,称赞古浪职专为“古浪大学”。

  刻板认知里,“上高中、考大学”才是学习的唯一出路,职业教育则“低人一等”,教育部也将“提高质量、提升形象”作为职业教育攻坚克难的关键。受先入为主的“差评”影响,一所西部县城学校有何秘诀,吸引学生放弃普高上中职?哪来的稳定生源?为何赢得信任与称赞?带着这些疑问,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进行了实地走访。

  办让人“心里有了底”的学校

  正值暑期,迈进古浪职专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两排茁壮成长的树木和一片片花田,图书馆、宿舍楼、食堂以及被命名为“崇德楼”“敏行楼”“笃行楼”“匠心楼”“问心楼”的教学楼、实训楼、办公楼。有学生、家长走进校园参观或者向值班老师咨询问题;校领导们也在岗,在校党总支书记王伯荣的组织下,讨论着新学年的工作安排。

  作为武威市乃至甘肃省占地面积最大、在校学生最多的中职学校之一,这所县城学校希望跻身全国“一流中职”行列,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的“现代工匠”。53岁的王伯荣掌管着这个学校已经有4年了。他个子高、嗓门亮,喜欢在一个“肯定句”后面,带上一个简短的“反问”,用自己的观点引发更多观点的碰撞。

  4年前,从普通高中转换到职业教育的赛道,这位“老资格”教师一睁眼就在想学校的事儿——“校园安全吗?”“孩子有没有进步?”“是否对得起家长的信任?”从国家到地方出台的一系列关于职业教育的利好政策,是他的动力源泉。2019年8月20日,正在甘肃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丹培黎学校调研,勉励大家:“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总书记对职业教育的殷切期盼,转化为古浪县办好教育的强大动力。围绕“大职教”办学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2020年,古浪县在县城黄金地段划拨土地260.4亩,投资3.9亿元,实施了古浪县职教中心易地迁建项目,重组整合县域内职业教育资源,2022年,完成与大靖职教中心两校合并整体搬迁,升格为古浪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硬件条件改善,孩子来学校,才能吃得好、住得好、学得好、玩得好。”王伯荣说,优美的办学环境,是古浪职专打破传统认知的第一步。

  与此同时,教育部多次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多样化发展,从原来单纯的“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就业与升学并重”。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施行,为打通中职学生升学通道提供了法律依据。

  甘肃省通过部省合作打造“技能甘肃”,建立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形成完备的中高本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和具有甘肃特色的“职教高考”制度和“专升本”考试招生制度。

  “我们的学生有了更加多元的上升通道。”王伯荣说,这是古浪职专学生人数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现在,孩子们可以参加‘职教高考’,还能通过‘3+2’中高职贯通、五年一贯制、‘3+4’中本贯通等多种渠道升学。”王伯荣说,对于一些新政策,古浪职专积极落实,目前,已与甘肃省内的8所高职、大专建立合作,启动中高职贯通培养计划,后续将组织转段考试,输送考试合格的毕业生到对口学校继续深造。

  2022年,古浪职专被确立为武威市“职普融通”试点校,在“职普融通”班读书的学生参加普通高考,去年,第一届50名毕业生里有22名学生被本科院校录取,今年又将有25名学生进入本科校园。办学者领会职教改革相关政策的同时,通过印发宣传彩页、举办家长会、校园开放日等方式,让公众及时知晓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

  学生家长高立成说,自己在古浪职专老师的耐心解答下获悉,“职教高考”由“文化素质+职业技能”两大部分组成。文化素质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综合素养4门公共基础课程的成绩,满分300分,以及中职学生所在专业类别的三门专业基础课程的成绩,满分250分;职业技能则以中职生在校期间参加国家、省、市、县(校)级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成绩为准,不同级别、不同奖项,对应不同分数;考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放的职业等级证书,也能转换为相应职业技能测试成绩。

  心里有谱,他和学校老师一道对女儿高晶的学习做了规划,让技能“出彩”,也不让文化课“绊倒”孩子。今年,女儿参加“职教高考”,超过本科线,被心仪的大学顺利录取。

  “近年来,学校毕业生中,10%的学生考取本科院校,88%左右的学生考上高职、大专继续学习。就业意愿强烈的2%左右的学生在古浪县及其周边顺利就业。”王伯荣说,这个成绩让家长、学生选择古浪职专时,“心里有了底”。

  打造“技术过硬”的口碑

  抓住发展黄金期,古浪职专将教学作为塑造职业教育新形象的重要举措,发挥职业教育与国家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特点,对专业进行及时调整,确定农林牧渔、工业、财经商贸、旅游服务、教育与文化艺术、信息技术六大类,增设设施农业技术、新能源汽车维修与服务等专业。

  王伯荣举例,古浪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县,近年来,围绕农业结构调整、设施农业建设、节水技术推广等,做了不少工作。本县及周边地区对农业人才“求贤若渴”。

  古浪职专结合县情,灵活设置专业,受到各界认可。上学年,新设的设施农业专业招到100多名学生,毕业生不仅能考大学,还能够学以致用,回报家乡。

  在古浪县西靖镇康乐新村,刚参加完“职教高考”的张菲菲帮爷爷奶奶一起侍弄着蔬菜大棚。父母都在外地务工,对现代种养殖技术的掌握,让这个18岁的“准大学生”成了爷爷奶奶的得力帮手,经常还有邻居赶来向她请教。

  “苦恼的就是我学得还不够。”张菲菲说,今年她报考了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大学,选的专业全部和“农业”相关,“想帮助我的爷爷奶奶、帮助更多的人,为乡村振兴作贡献。”

  从古浪职专毕业考入甘肃农业大学,大学毕业后又到古浪职专上班,担任农业生产技术专业教师的王德玲同样怀揣“回报家乡”的心愿。她说,她能做的就是带领同学们,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助力他们成长,为国家的发展、为乡村的发展添砖加瓦。

  然而,要教好这群“学困生”,学校、老师都得花费大力气。

  王伯荣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古浪职专连续多年选聘职业教育师资。借“东西部协作”契机,用足用好天津市蓟州区、武威市教育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资源,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引进专业师资,并协调天津市交通学校支持建设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全方位提高职业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

  学校又给每位老师提出“教的功夫”“问的功夫”“做的功夫”“盯的功夫”4项要求,让他们“先有一桶水,再给学生一碗水”。

  高标准、严要求,让机械基础与数控加工专业的85后教师吴积成快速进步。他说,自己大学学工科但偏工程方向,带上实训课后,为了孩子们的前途,他逼着自己“苦学苦练”。

  自学、向同专业的老师请教、到外校参加培训、请相关专业的校友当“师傅”……“几年前,带学生参加市级技能比赛颗粒无收,去年,全市前4名均由我校包揽,参加省赛的3名学生中,有2名获得二等奖,1名获得三等奖。”吴积成享受这个过程。

  “技能立身”外,吴积成的教学心得是和学生交朋友,让学生有兴趣、有进取心。

  吴积成把抽象知识点换成具体化的图片,手把手纠正学生实践中的错误,不时讲述通过职业技能改变命运的榜样故事,孩子们也变得爱学、乐学起来。

  吴积成说,每次大赛前,他都陪着学生们在实训室“加练”。从早上7点半到晚上10点半,除了吃饭时间,每个人都盯着自己手里的产品,没有丝毫懈怠,测量加工的产品、分析精度达不到要求的原因。

  “我真的很感动。”吴积成说,他眼中,那些大众认为的“学困生”,只是学习文化知识有“短板”,但他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向上的心。

  让孩子学会站在“半山腰”上看风景

  “老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能成人”,王伯荣说,为此,古浪职专将“德育”放在了各项工作的“首位”。

  在他看来,从家长到社会,从小给孩子灌输的理念就是要勇攀高峰,但实事求是讲,一部分孩子永远攀不到峰顶。“怎么办?那就学会站在‘半山腰’上看风景。”王伯荣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半山腰”也有不一样的美丽。中职学校作为“分数兜底”的学校、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给这些孩子尝试攀登的机会。

  秉承这一教学理念,古浪职专通过“锣鼓敲起来、红歌唱起来、舞蹈跳起来、志愿者动起来、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起来”等方式,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充实他们的内心世界。为了更好服务学生,当了近20年语文教师的赵庚梅,专门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证书。

  她直言,古浪职专的学生基本是普高线下的学生,很多孩子在初中甚至小学,既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赵庚梅说,这群孩子里,一些来自单亲、离异家庭,一些孩子身患重病或残疾,有的还是孤儿,更有很大一部分是农村留守儿童……在他们的成长中,缺乏关爱和陪伴。

  学校意识到这一问题,启动“润心怡情工程”。面上,通过心理讲座、团体辅导的形式,让学生树立理想,重拾学习和生活的信心;点上,建立特殊学生关爱档案,心理老师和班主任点对点、一对一地跟踪辅导,关心扶持他们走出困惑,融入集体。“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没有化解不了的困惑。”赵庚梅说,不少孩子“没有理想志向、又爱凸显所谓个性”,或许,在大众眼中,这样的孩子已经“无药可救”,但赵庚梅和其他任教老师都不能有放弃的念头。“任何时候,在任何一所学校,孩子们都可以重新定位,补上以前的缺失。”赵庚梅说。

  西北黄土地上,厚重的文化、闪亮的时代精神,也是孩子们心灵的“补剂”。古浪职专组织学生走访位于该县郊区的“八步沙林场”,学习当代“愚公”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进取精神;将凉州贤孝、攻鼓子、西凉乐舞、古浪老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社团,鼓励孩子们参加非遗大赛,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

  王伯荣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刚进校门,就吸引人眼球的校园绿化,由古浪职专的全体师生栽种、养护。两年时间里,他们打造了15个林园、花园,栽种了1.5万株乔木,56万多株灌木和花卉,绿化校园的同时,净化着每个人的心灵。学校还组织学生志愿团队走进养老院、福利院、汽车站、火车站等地,开展志愿服务,让古浪职专学生有了“小伙子帅气,姑娘漂亮,情商高,动手能力强”的新标签。

  “孩子们成长成才,让我们对今后办学更有信心。”王伯荣说。下一步,古浪职专将继续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发展环境,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古浪职专的孩子不是草,一样也是父母的宝。农村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希望还在这些孩子身上。”王伯荣说,他们学有一技之长,到农村去,到家里去,到田间地头去,才能为乡村振兴赋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所以,办好职业教育,意义深远。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豪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张毅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