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北京永定门外,一列复兴号高铁列车从永定门城楼前的铁路桥上经过。远处中轴线上的正阳门箭楼等建筑依稀可见。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剑/摄
这是7月21日在北京正阳门箭楼上拍摄的前门大街和永定门。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摄
当地时间7月27日11时15分,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
“北京中轴线”由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以及居中道路遗存等五大类遗存共同组成,其15个遗产构成要素为: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正阳门、南段道路遗存、天坛、先农坛、永定门,遗产区面积589公顷,缓冲区面积4542公顷。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其选址、格局、城市形态和设计体现了《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理想都城范式,展现了中国古代王朝制度和城市规划传统,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演变。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称赞其道:“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可“北京中轴线”符合世界遗产标准3和标准4:“北京中轴线”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标准3);“北京中轴线”作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成熟阶段的杰出典范,代表了世界城市历史中的一种特有类型(标准4);认可“北京中轴线”的完整性、真实性和保护管理状况。世界遗产委员会表示,“北京中轴线”的真实性体现在其作为都城核心的延续性,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是“北京中轴线”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认可保持其现有形式的必要性。
在此之前,北京中轴线上已有天坛、故宫、万宁桥(大运河)3处世界遗产。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文本团队负责人吕舟表示,每一处世界遗产都具有自己的核心价值,北京故宫、天坛都展现了中华文明特定的方面和艺术成就,它们作为北京中轴线的组成部分,与北京中轴线其他构成要素一道,更为完整地讲述了中华文明的故事。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在世界遗产大会上表示,申遗成功是新的起点,中国将切实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在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应对自然灾害影响等方面持续发力,确保“北京中轴线”得到妥善保护传承。中国将继续统筹做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各缔约国的交流合作,借助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平台,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以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带动北京老城整体保护,为探索我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古代都城保护理念与做法,妥善处理好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辩证关系,提供了中国案例和中国经验。
范来友是鼓楼脚下土生土长的北京市民,这些年来,他深切感受到了古建筑周边环境的改善。“政府对街巷和院落进行了系统治理:翻建老房子、修整路面、铺上渗水砖……现在公共空间宽敞了,环境变好了……生活在钟鼓楼脚下真美!”
中学生杨自若小时候每年重阳节都会登上景山,俯瞰故宫,不过曾经的她并不理解“中轴线”是什么。3年前,还是小学生的她参加了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开始了解这条与历史和现实都息息相关的“线”,并成立了一个中小学生公益志愿团组,从身边的小伙伴开始,自发组织中轴线主题志愿讲解活动。
“我们小小讲解员们足迹遍布社稷坛、太庙、天坛、景山等地,在讲解遗产点的过程中,更多的人,包括我们自己,进一步加深了对北京中轴线的了解。有很多同龄人都同我一样,从小就树立起了文物保护和遗产传承的理念。”杨自若说,“有了今天的学习,将来,当珍贵的遗产和未来的城市传承到我们手中时,我们一定会全力守护!”
本报北京7月27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