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思政教育需要借鉴吸收美育的育人方式

发稿时间:2024-06-16 06:18: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日前迎来了络绎不绝的年轻人。有人手持印有博物馆地图和各个展区介绍的小册子,每到一处展厅,便迫不及待地寻找盖章点;有人身着华服,漫步在利用书法纱布布置的景色中;有人在碑石馆中,沉浸式体验拓印瓦当,感受岁月更替……

  这场由大学生独立策划筹办的“博物馆奇妙夜”活动,还吸引了众多校外游客慕名前来。

  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志愿者谢妍昕是这场活动的主要策划者。让她印象很深的是,当提问“秦腔”“华服”等文化知识时,大家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胡琦研究高校德育和文化素质教育领域多年,他发现,近些年,大学校园里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美育活动形式,如古典音乐会、现代流行音乐节、人文艺术选修课,这些活动和课程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实践化的特点,正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天然的联系。从育人方法上来看,美育可以为思政教育提供更加多元且符合学生实际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白永生说,比如以美育浸润学生成长发展、师德师风、校园文化建设。其中,校园文化最根本的就是在校园场域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产品供给、活动创建、环境营造中,把校园建设成为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地。

  去年年底,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通知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潜移默化地彰显育人实效。

  在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公共课教研室主任吴秋怡看来,美育包含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能够丰富学生们的想象力,提高学生们的创造力,“美育与思政课相互补充,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们培育自身的美学品格,作出有意义的人生选择”。

  “诗歌接龙”引发上万网友讨论

  今年4月,南京大学校园里出现的几块展板吸引了路过学生的注意。这是南京大学文学院发起的“诗歌接龙”活动,由文学院的学生们提供一个起始句子,其余部分则由路过的师生一人一句共同创作。

  “我低头/饮下一杯月光/波涛在内心汹涌/潮涌潮落/胡编的数字是π的终章/那我呢”“床边悄悄的蓝色鸢尾花/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几块展板很快就被文字填满。有意思的是,在同样的主题下,还诞生了风格各异的诗句。比如,在以“新生”为主题的两块展板上,就形成了“你这滴水跃入人海,我这滴水爬满三月青苔”“白色的天,盛满了新生的心愿”两种句式。

  “也许参与接龙的同学并不懂诗歌的格律,但写下的每一句诗都是瞬间迸发的灵感创作。”南京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江怡萱是这次活动的学生策划者之一,在她看来,“诗歌接龙”不仅仅是写诗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大家的创造欲和分享欲。

  在很多师生眼中,“诗歌接龙”是一件浪漫的事情,不少人都拍下了照片并上传到社交媒体平台。有人分享说,“在南京大学,收获春的浪漫”;也有人写道,“陌生人的接力写诗就像一场情感共鸣,漫游飘扬的思绪酿成长诗,在风中轻轻吟唱”。

  不久后,南京大学校园里的“浪漫”便流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空间。这些关于“诗歌接龙”的帖子引发了上万名网友共同讨论,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自己喜欢的句子,谈论对某首诗的感悟。

  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志愿者指导教师魏琳在一次次活动中发现,美育对学生、校园乃至社会的影响是多维的。比如,有人会因为体验了一次传统手工艺活动,便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进而积极参加历史主题讲座,与授课专家互动;校园里的博物馆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他们通过各种形式与历史“对话”,用自己的方式推广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每一场美育活动都在一字一句中散发出校园里的专属浪漫。”魏琳觉得,这些活动不仅为学生们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释放创造力的舞台,更激发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这些年轻人在参与中不断发现新的可能性。

  理工科院校如何打造特色美育

  今年年初,华中科技大学合唱团在教学楼展开快闪活动的视频刷屏网络。视频中,合唱团成员青春蓬勃,来往学生纷纷驻足聆听,围观的人群形成了一个天然的舞台。这支合唱团的成员不少来自计算机、物理、化学等理工科专业。

  华中科技大学音乐表演专业本科生李宣伯是这支合唱团的团长。他说,合唱团一般采用“快闪”的活动形式,无论是在教学楼的走廊还是在操场的角落,只要音乐声响起就能嗨唱起来。不同于专业音乐会,没有固定的演出场地,大家就像一群自由的“艺术家”。

  对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工程学院本科生赖冠杨来说,这种包容性和创造力是最吸引他的地方。通常情况下,为了保证现场的每一位观众都能随声唱几句,合唱团选择的曲目既有年轻人喜欢的流行歌曲,也有经典老歌、红歌。在赖冠杨看来,这让具有不同背景的观众都能在合唱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沉浸式”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和共鸣。

  如今,这支合唱团的“青春热血”穿越屏幕,感染了许多网友。这让李宣伯备受鼓舞,他说:“我们就想借此机会让更多人感受到学校的艺术氛围,展现大学生青春昂扬的模样。”

  胡琦发现,近些年理工科院校越来越注重结合专业特点,打造出了独具魅力的校园文化。比如,电子科技大学鼓励学生将“传统文化”与“硬核科技”相结合,打造了用数字化技术展现川剧脸谱的新方式;浙江理工大学则尝试将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和丝绸文化相联系,打造了特色丝绸博物馆,不仅能够促进专业学科建设,同时也为全校师生提供美育平台。

  作为南京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讲教师,吴秋怡发现,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着独特的理解。有一次,一位数学系的同学说:“当拓扑学老师带着一个菠萝走进教室……大家都震惊了,没想到还能用菠萝当教具,形象地解释复杂的拓扑概念。”

  这引发了吴秋怡关于美育的更多思考。后来,吴秋怡将科学家的故事融入课堂,还和学生共同创作了“科学家精神绘本”系列丛书。师生们以手绘插图的形式讲述了顾毓琇、程开甲、童第周等10余位科学家的故事,并在大中小学进行宣讲。

  美育德育相辅相成

  随着美育建设的蓬勃发展,随之而来问题是:美育如何与大思政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学生志愿者司沭彤用实际行动给出了她的答案。在“博物馆奇妙夜”的活动中,司沭彤利用自己所学的环境设计知识,以“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为灵感,创作出了峰峦间的“白玉京”布景,还精心打造了一系列别出心裁的古风造景。后来,这些场景成了大学生们争相参观、拍照的“打卡”地。

  司沭彤说:“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专业技能,更在实践中加深了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江怡萱和团队利用专业知识设计出了一场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的诗歌节活动。比如,同步推出系列讲座、诗歌沙龙等活动,带领同学们从更深的维度去理解诗歌之美。

  “美育和德育是同向同行、相辅相成的,文化艺术熏陶相较于课堂知识输入,具有天然的优势,它更加柔和、也更具有感召力。”胡琦说。

  去年,华中科技大学合唱团在快闪活动中表演了一首《天耀中华》。时至今日,李宣伯依然记得当时的热血沸腾——伴随着音乐声响起,周围同学纷纷加入大合唱。李宣伯说:“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感受到了爱国情怀的力量。”

  在白永生看来,以文化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以美浸润是美育的重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鉴吸收美育的育人方式,更好发挥文化浸润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美的方式给学生以美的体验,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实习生 李倩雨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许子威 记者 许革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杨逸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