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小小社会实践里的“大格局” 北京师范大学打造“立体化”思政教学新模式

发稿时间:2024-03-17 05:40: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历史任务是什么?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是什么样的?青年如何在广阔天地中找准位置,实现大有可为?和很多大学生一样,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本科生冯亮博一直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前段时间,冯亮博有了一次近距离“链接”社会的机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的课堂上,他与20多名师生一同前往北京市怀柔区的北沟村进行实践调研。

  北沟村地处半山区,仅10多年的时间,这座小山村就从当年贫困落后的北旮旯摇身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还吸引了不少国内外的游客。在这里,冯亮博看到了当地板栗种植产业正带动家家户户走上致富路,曾经污染严重的琉璃瓦厂房也被改造成了乡村民宿,助力特色旅游产业发展……

  “只有懂得乡村,才能振兴乡村。”这趟旅程被冯亮博称为一次“真实的遇见”。在窥见中国乡村之变的同时,他也开始思考,物理学能为乡村振兴带来哪些改变,可否将太阳能、风能等技术应用到乡村振兴领域?

  在这座小村庄,学生拥有了“大格局”,这门课深受学生追捧。

  2020年9月,北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首批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袁红是这门课的教研室主任,在她看来,这门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世情、国情、党情,全面、准确、系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运用详实的数据、丰富的案例、真实的调研让大学生理解“党中央的政策理论如何从现实中来,又如何在现实中得到运用”尤为重要。

  袁红说:“如果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学理论,自然会认为理论距离实际生活很遥远。但在一次次实践中,他们就能体会到理论的实践力量。”

  “新时代的思政课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指南针’”

  去年10月,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亓振华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主讲教师们带领40多名本科生前往北京市12345市民热线服务中心,了解一条热线背后的超大城市治理改革。当天,为了近距离感受接诉即办工作,同学们还戴上了耳麦,观察接线员的操作流程,体验一张接诉即办工单从生成、派发直至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在综合受理调度平台,学生们不约而同被大屏幕上不断滚动更新的数据所吸引。这块实时展示诉求量、类别、地域、考核排名、城市问题的屏幕,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手段实现了基层数据治理场景化。

  袁红告诉学生,接诉即办改革的重点,就是将各项工作与群众诉求紧密结合起来,将“人民城市”理念落到了实处。接诉即办具有鲜明的人民立场和时代特征,为“中国之治”提供了鲜活的方案。

  “接诉即办如何构建起简约高效基层治理体系”“接诉即办如何与基层立法有效衔接”……让袁红格外欣喜的是,这场“沉浸式”体验还催生了学生更深刻的社会思考。

  有意思的是,在这堂课上学生们可以自主选择实践调研目的地。北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金梦是实践团的带队教师之一,让她印象很深的是,几名来自“地理信息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等专业的学生以“雄安新区的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结合自身专业,借助遥感技术,观察了2015-2023年雄安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像。最终,学生们以电线“没有线——接满线——看不见”的发展历程为缩影,展现了雄安新区始终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规划格局。

  在北师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的课堂上,像这样的社会实践还有很多很多。过去一年,师生们重走了“觉醒年代”红色路线,打卡“北大红楼”、《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李大钊故居;前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卢沟桥,穿越英烈环廊,瞻仰四面英烈墙;走进北京八一学校小学课堂,沉浸式感受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成果;还参观了京东亚洲一号物流园,感受新时代科技强国的成就。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这次讲话为思政课教师教学提供了根本遵循。5年来,北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润枝越发感受到“大思政”育人格局的重要性,也更加明晰了思政课建设发展的努力方向。

  “课堂实践的作用就在于把理论讲活,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理论,让理论更加鲜活,也能让教学更加具有亲和力。”近些年,张润枝发现,思政课变得既“顶天”又“立地”,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需要并信任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

  张润枝说:“新时代的思政课把学生的成长成才与整个国家、社会联系起来,让他们认识到个体发展离不开所处的时代,思政课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指南针’。”

  “把理论讲深讲透的过程中,要将理论指向现实”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内容涉及治国理政各个领域,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把每一个知识点讲深讲透讲活?

  为此,这门课在采取专题讲授方式的同时,还开设了“大咖”讲座,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解读。比如,康震副校长主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汪明副校长主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王炳林教授主讲“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等。

  “专家讲座是课堂的有效补充,既兼顾了理论阐释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强化了理论讲解的深度和针对性。”在张润枝看来,理论深度和课堂吸引力并非互相排斥,思政课教师在把理论讲深讲透的过程中,还要将理论指向现实,带领学生真正深入所处的现实生活之中,回应现实的问题。

  冯亮博记得,在一堂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专家讲座上,他看到了一大批新时代青年在实践中充实本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的故事。乡村振兴、文化自信、科技强国……这些曾经看似遥远的名词,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人物画像,“从不了解社会,到亲自去体验、去尝试、去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自己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理解,也会对未来的人生选择越来越充满信心”。

  一个叫作“小鸦习理”的微信公众号记录下了学生们的成长与改变。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辅助网络教学空间,这里会定期推送时政热点评论、实践调研学习经历、经典阅读感悟、课堂成果展示等内容。

  袁红说:“网络学习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运用网络空间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是应有之义,更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创造性的有效手段。”

  经过几年的探索,如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堂逐渐构建起了“课堂讲授、实践教学、网络空间”立体化教学模式。这门课不仅具有理论深度,更注重培养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同时被确立为北师大教学建设与改革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项目、思政课课程建设项目。

  “未来,思政课需要继续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同时,更要在‘大思政课’上下功夫,用好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带领学生走进实践,走进社会,去感悟理论的力量。”张润枝说。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许子威 记者 许革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张毅